苗族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苗族端午节为农历5月24日至27日,为期四天。端午节苗语称“扎翁”(划龙船的意思),又名“楼翁”(吃龙肉的意思)。端午节通常在流经凯里的清水河上举行,又称龙头河。每年农历五月,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民都会在这里庆祝端午节。

苗族龙舟竞赛历史悠久。该习俗记载于明代(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镇远府端阳族。房子靠近河边,坐船方便。居民们提前搭好龙舟,画好龙头和龙尾,并聚集人们表演家庭戏。把米包在竹拖鞋里包成粽子然后扔掉在水里。拉船先渡河的人,今年所做的一切都会成功。清(乾隆)《镇远府志》卷九风俗:崇安江自滨江流入清江。 5月25日,苗族还表演了龙舟表演。形状奇特,一棵大树控着一个槽当船,两棵树连在一起。船极长,约有四五尺,可载三四十人。他们都站起来划桨,这是极其危险的。这一天,男男女女都盛装打扮。富家女们都穿着锦衣,戴着项链,戴着大耳环。他们与英俊的男人交谈并唱歌以求和。他们互相交谈,言语深入,订婚,有时甚至忘情。清(同治)许家汉《苗边闻见录》:(苗人)喜欢斗龙舟的人们,5月20日在宽阔、深邃的清江上竞渡。船是用大整木做成的,长五六英尺。其前有龙头,后有凤尾。中间可容纳二至三十人。短半径搅动水流,行走如飞。
苗族还保留着独特而优秀的传统习俗。首先,在龙舟比赛之前,你必须把稻苗插好,做好农活,否则,你会在比赛时被别人瞧不起;其次,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而参加比赛的人,一上龙舟就必须握手、加油、团结一心。 ;第三,比赛组织者在终点线放出了一只肥肥的活鸭子,让到达终点线的水手们追赶并捕获它。场面十分有趣。
各村有自己的龙舟,制作精美;还建有船库,保护龙舟。在斗水河畔,经常可以看到长长的瓦顶木屋,那就是船屋。龙舟下水前,村里的老人要坐在沙滩下,面朝龙舟,唱起祖先来历的古歌,并杀鸡祭祖,以保龙船安全。比赛结束后,龙舟就被放进仓库,以避风雨和日晒。因此,苗家的龙舟可以使用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端午节结束时,各村都要选出本村最肥的猪。宰杀后,全村人一起吃晚饭,以奖励全村人对端午节的支持。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为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早在农历五月十八、九日,龙舟就要整修。第22、23天,将母船绑在船上,安装龙头。 24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河边或井边、沟边摆一张方桌,龙神座在河口。桌腿应绑在除去树叶和树皮的树枝上,并绑上一把雨伞。 ,绑着红布、纸钱和一把草。桌上供一公升大米和一只去毛的白公鸡,以辟邪敬神。过去,端午节的第一天,巫师们要念经。现在这里的巫术仪式大多都很简单。然而,巫术的规则却是永不停歇的。例如,龙船在划行过程中不得中途停下或休息。它必须大力划船才能到达他结束了。龙船掉头后,舵手给每个水手一束辟邪的草,他们一起扔进河里。
端午节期间,清水河两岸人头攒动。除赛船外,还有击鼓、吹笙等民俗活动。这段时间也是青年男女对唱、谈情说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