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家和广东客家同为“河洛郎”,但迁徙时间不同。

客家人起源于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族。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他们不断南迁。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如下:第一次是“五胡”时期,大批北方人南迁。第二次是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期间,北方人南迁。第三次是宋代靖康之辱期间,大批北方人南迁。第四次是蒙古灭宋时期,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当地客家人不断南迁。第五次运动是明末清初客家人的西迁。他们从江西、福建进入四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客家人进入台湾。第六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后。由于起义的发起者是客家人,起义失败后,不少客家人继续南迁海外。

那么,在北方人多次南迁的过程中,客家人为何分布在赣南、闽北、粤东地区呢?这与古代交通网络的结构有关。古代南北交通路线的方向是:河南洛阳——襄阳、湖北——荆州、湖北——江夏、湖北——九江、江西——南昌、江西——赣州、江西——然后入闽入广。这一时期,江西赣州成为北方人南迁的重要节点。几乎所有进入闽粤的客家人都要经过赣州中转。

从时间上看,相比福建、广东江西赣州应该是最先迎来客家人的地方。从风俗习惯上来说,福建和广东距离海洋较近,客家人和当地人的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所以各地略有差异。赣南客家人扎根江西多年,深入内陆,在语言和习俗上可能与福建、广东的客家人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