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葬礼时附带礼物(俗称“白信封”),家属可回赠一条毛巾、两颗糖和一个红包,其他人则只能回赠一个红包。各个县和城镇的习俗略有不同。

洗骨安葬的习俗

二葬(洗骨安葬)在中华文明中自古以来就从未消失过。延续了七八千年,直接传承下来。东南亚农村地区如广东客家地区、广西壮族地区、江西客家地区以及我国南方的湖南、福建、台湾、琉球、越南等地也多采用骨灰盒、棺材埋葬。

与古代相比,现代仍然存在的次要丧葬习俗并没有太大变化。人死后,尸体仍埋在棺材里,埋葬三五年(甚至十年后)。 ) 尸体腐烂后死后,骨头会被拾起并重新埋葬。

在捡骨头之前,先准备一个装有骨头的陶瓮(称为金坛、金安)。瓮高约2英尺,直径约1英尺。上下两端略小,呈纺锤形,有建筑。为了收集骨头,需要选择宝地和吉日。时间一般在农历三月。届时,死者亲友会从村民中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一起来收集尸骨。捡骨头时,要在墓地搭帐篷,不要在露天,然后挖土,挖出棺材盖。先把头骨取出来,然后再把其他骨头一一挑出来。用酒、薄纸、抹布等将骨头擦洗干净,烧香晾干。根据人体骨骼结构,将骨头从博特放入金坛中往上一看,整个骨架呈蹲踞状。祭坛内除尸骨外,没有其他随葬品。祭坛的盖子上用毛笔写着死者的姓名和出生日期。盖上盖子后,将其带到新选定的地点,绕坟墓埋葬。这种重新埋葬是永久性的。从此,每年清明节、7月15日、明寿等季节,我们都会按时铲草、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