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清爽,桂花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有爬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栽茱萸等。
登高

古代人们在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登山诗,其中大部分是描写重阳节习俗的。杜甫的七言《登高》是一首著名的重阳登高诗。无论你走到哪里,攀岩都没有统一的规则。一般来说,你会爬山和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历史记载ds、重阳糕又称鲜花糕、菊花糕、五彩糕。制作方法没有固定的,比较随意。 9月9日黎明,人们把一块蛋糕放在孩子的额头上,嘴里念叨着什么,祝愿孩子一切顺利。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特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放两只小羊,以配合重阳节(羊)的寓意。有的人还在重阳节蛋糕上插上小红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就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山茱萸。时至今日,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品种。各地重阳节吃的软糕称为重阳糕。

赏菊、饮菊m wine

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相传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诗、酒、爱菊闻名。后人纷纷效仿,确立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旧时的文人官员,为了接近陶渊明,都会把赏菊与宴饮结合起来。在北宋都城开封,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十分盛行。当时菊花的品种很多,形状各异,形态各异。民间又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重阳节,菊花盛开,争奇斗艳。翼菊已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以后,赏菊习俗尤为盛盛,且不限于9月9日,但仍以重阳节前后最盛。 ,

重阳节插茱萸、簪菊的习俗在唐代已十分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种植山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可以戴在手臂上,也可以当香囊,里面装山茱萸佩戴,也有的可以戴在头上。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佩戴的。在一些地方,男性也佩戴它们。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重阳节戴茱萸的记载。除了头戴山茱萸外,有的人头上还戴菊花。这在唐代就已经如此,并在历代都盛行过。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祛邪除秽,招吉祥”。这就是头上簪菊的习俗。宋代,有人将彩丝剪成山茱萸、菊花,互相赠送。

各地庆祝重阳节的习俗

除了上面提到的比较常见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庆祝节日的方式。

重阳节是陕北正式的收获季节。有首歌云:“九月重阳,忙着收秋,黍黍即将上市。”在陕北,重阳节是在晚上过的,白天则是一整天的收割和狩猎。晚上,当莫在树梢上,人们喜欢吃荞麦面和羊肉。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到附近的山顶,生火聊天,鸡鸣时才回家。晚上爬山时,很多人回家都会摘几捧野菊花戴在女儿头上,以辟邪。

福建莆县,重阳节有蒸九层米果的老俗。我国古代,重阳节有“吃饵”的习俗。 “饵”就是今天的糕点、米果之类的。宋代《玉烛集》云:“食饵饮菊酒九日者,应同时采黍黍,因糯米味鲜而尝新,这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习惯。”宋祖谦,莆县诗人。清初,他在《福建酒歌》中说:“惊闻重阳将至,细手提篮野香,将玉杵捣成绿粉”。把它弄湿,每一颗珍珠都需要品尝。”到了现代,人们把米果改造成了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九层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取出沥干,加水拌匀磨成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入红糖(拌匀)加水煮沸成糖浓缩液),然后放入蒸锅内,锅上铺上干净的煮布,然后分九批舀入米浆,蒸一会儿至熟,淋上花生油在米饭的表面。这种米果分为九层重叠,揭开后可以切成菱角。四个侧面层次分明、透亮分。它香甜、柔软、可口,而且不粘牙。是重阳节孝敬老人的最好礼物。

一些地方的人们还利用重阳节爬山的机会,扫墓祭祖,纪念先人。莆县重阳节祭祖的人数比清明节还多。因此,有“三月为小清明,重阳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县地处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忌日,因此不少村民前往湄州妈祖庙或香港天后祖庙、宫庙祭祀祈福。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丰富了新的内容。 1989年,我国窦九月初九被定为老人节。在这一天,各地要组织老年人秋季登山游览,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