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和缅甸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东南亚佛教
佛教以上座部佛教为基础。主要分布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部分地区。据相关史料记载,上座部佛教于公历前后在东南亚流行。 《太平御览》引万震《南州外物志》说:“临阳,距府南西七余公里,地势平坦,有仁善之人、男女十万余户。” ,皆侍奉佛陀。” 《水经注》引朱植的《府南记》中也有“府南全国侍奉佛教”的描述。扶南是柬埔寨的古称。公元2世纪至6世纪,东南亚佛教十分兴盛。婆罗门教传入早于佛教,经历了与佛教经典共存融合的阶段。虽然后来被佛教所取代,但它的传入对佛教的影响依然存在。婆罗浮屠、吴哥寺、博干王朝的宝塔寺等寺庙建筑、佛教造像、雕塑和佛教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色彩。十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多数国家封建主的推崇和提倡,并加强了与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联系。他们互相派遣僧人出国留学,并根据巴利语音序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用于书写某些佛教典籍。巴利文大藏经的音译,确立了大乘法教两派的僧王制度。佛教被尊为国教,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8世纪到近代,泰文、缅文、高棉文、老挝文的巴利文大藏经的音译和编纂逐渐完成,部分经文进一步被翻译成母语,使得上座部得以流传。使佛教更加广泛地传播。
老挝
公元1世纪初期,南部地区曾盛行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 14世纪中叶,上座部佛教从柬埔寨传入并被尊为国教,并建立了法轮寺和大乘寺两大僧王制度。 16至17世纪曾一度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它建造了许多寺庙和塔楼,雕刻了佛像,建立了巴利语佛教学校,并实行了僧侣考试制度。 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遭受严重打击。寺庙、塔楼被毁,佛经、佛像被抢,僧侣惨遭杀害。 20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佛教经历了复兴。建立全国统一的佛教组织,编纂老挝语巴利文大藏经领导出版,恢复了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教育中心。系统。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神灵崇拜外,在格列高利时代前后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公元五、六世纪,大乘佛教开始传播。由于与中国、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高僧辈出。前往中国传经、翻译经典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苦行僧不乏其人。例如,6世纪上半叶就有僧伽罗圣人和曼陀罗圣人。 9世纪以后,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不断兴盛。吴哥城始建于9世纪末,竣工于12世纪,还有后来修建的吴哥窟大加拉姆;它是一个混合物两种宗教的结合体现在寺庙建筑上。此后,由于外国人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落。 14世纪中叶后,来自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并逐步实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将其定为国教。国王是佛教的天然支持者。 20世纪初,在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虽然许多佛教寺庙被毁,但佛教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许多僧侣参加了反殖民斗争,创办了巴利语学校、西哈努克大学和佛教研究机构,出版了高棉文巴利文大藏经和一些高棉文译本的上座部经典。
泰国
古时称为暹罗。从发掘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遗址来看那空芭东,早在公元前就有上座部佛教的后裔。后来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从印度传入南暹及其沿海邻国。 11世纪,缅甸阿努拉陀王朝崛起,势力扩张到暹罗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阿努拉陀国王信仰上座部佛教,并大力支持其发展和传播。于是,上座部佛教再次在暹罗特别是北部地区盛行。 13世纪中叶,泰国人在索科泰建立了独立的部落国家。他们的势力逐渐向南扩张,将南暹罗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并接受了该地区盛行的大乘佛教。与此同时,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逐渐被泰国上座部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锡兰曾于12世纪举行过第七次佛法大会,整顿寺院秩序。组织严格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锡兰盛行。当时,暹罗北部地区的一些部落国家派出比丘前往学习并教导人们进行受戒仪式。索科泰王朝初期,锡兰教势力已扩展到暹罗南部地区,并在Nakun Sri Tamalutha建立了锡兰教传教中心。苏克泰王朝第三代君主罗摩康亨曾迎锡兰僧团来京弘扬教义,使锡兰教盛行,大乘佛教退居次要地位。此后,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僧王制度。佛教几乎成为全民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习俗中。索科泰王朝第四任君主丽塔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王必须出家为僧的先例。hin某段时间。 1361年,他邀请锡兰高僧,将国家宗教统一为上座部佛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大城被缅甸攻陷时,皇宫和寺庙中存放的书籍、经文、雕像和文物全部被大火烧毁。吞武里王朝建立后,郑昭王下令收集佛教文献,编纂并保存。但不久郑昭就被杀,这项工作就戛然而止。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国王继承了郑昭未竟的事业,于1788年召集了230名高僧和30名皇家学者,整理编纂了大藏经。这是泰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九次。所编成的大藏经称为“集集大藏经”或“皇家大藏经”,共有288盒。拉玛四世国王统治时期(1851~1868),改革佛教,并产生教派上座部佛教中出现了严格遵守戒律的“法宗”,传统佛教则被称为“大众宗”。两派的教义除了持戒方面没有大的区别。今天泰国有两个主要的佛教流派。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在位期间(1868-1910),他提出了印刷整部大藏经的计划。在印刷之前,不仅对泰文文本进行了详细修改,而且还与高棉文、僧伽罗文和孟加拉文进行了比较。 1893年出版,共39卷,1000册。此次编印的泰国藏传佛经中,尚有8部小经未编撰。 1925年,拉玛七世继位。他按照弟弟拉玛六世的遗愿,将泰国大藏经,包括缺失的小经,重新整理成45卷,并于1928年全部出版。目前,泰国90%的人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缅甸
佛教传入较早。据《岛史》记载,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派苏那和乌塔罗两位长老到金地传教。有人认为金地就是缅甸的塔通地区,但这并不能算是确凿的历史事实。格里高利时代前后,有一条从印度东南部到缅甸的海路。锡兰与缅甸之间的交通以印度东南部为中心发展起来。因此,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很可能是通过海路传入的。根据在骠部落(缅甸部落的一个分支)古都比艾发现的铭文,公元五世纪时,上座部佛教已在锡兰流行。 6世纪末,阿阇梨佛教和密宗佛教传入缅甸蒲甘地区。 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国王阿努陀罗统一了缅甸全境。他拒绝阿查里亚宗教,建立奉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长老为国师。 1058年,缅甸文字母诞生,音译为上座部佛教。 3世纪末,蒲甘王朝灭亡,缅甸南北朝分裂。然而,南北朝时期他们都信仰佛教。北部在阿瓦建有寺庙和佛塔,南部也建有大金塔。此后,历代国王加高了大金塔的高度,用金箔覆盖,并增设纪念碑,形成现代所见的形状。 18世纪中叶,缅甸南北朝由永吉雅王朝统一,佛教十分兴盛。本朝蒙云王在明亨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塔和大钟。从12世纪到19世纪末,僧伽罗僧伽教派及其僧伽罗摩罗玛僧伽宗逐渐分裂,形成了善法宗、瑞钦宗、和宗。 1871年,明顿王召集2400名预备教长老,在曼德勒举行第五次集会,重新整理缅文巴利文三藏,并将所有经典刻在729块大理石碑上,永久保存。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缅甸僧侣建立佛教组织,参与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缅甸独立后,1956年,在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之际,邀请各国佛教界代表举行了2500人的第六次集会,整理缅文巴利文上座部大藏经,印行珍藏版.51册。 1961年,佛教被定为国教,随后废除国教地位,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已实施。目前,缅甸佛教徒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亚
公历时代前后,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交通枢纽。居民均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罗门教。公元5世纪初,法显到亚婆提(今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时,据他的“佛国”称,那里盛行婆罗门教,但也有少量佛教。后来,印度僧人昆那跋摩来到中国。当他路过强波时,他看到佛教非常盛行。据中国史书《宋书》、《南史》、《梁书》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苏门答腊岛广泛信仰佛教和三宝,爪哇和巴厘岛。 7世纪末,三佛齐王国在苏门答腊岛建立。中国高僧义净出差时常下榻于此。来自印度。按照他的说法,这里既修大乘,又修大乘;但从出土文物来看,密教观世音菩萨、多萝西菩萨的信仰也十分普遍。八世纪初,印度高僧金刚智来到中国,并定居斯里兰卡。伏空当即在强浦拜金刚智为师。可见,8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佛教在斯里兰卡十分盛行。八世纪佛陀圆寂后,佛教传入马来半岛。当地王室信仰密宗佛教。马来半岛建立了大量的密宗佛教寺庙,很多人也信仰密宗。
公元5世纪后,佛教在爪哇广泛传播。 8世纪至9世纪,中爪哇建立的沙林陀王朝的国王们都信仰密宗。宗教是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混合体。他们建立了许多寺庙,比如举世闻名的婆罗浮屠寺,高十层,代表十法界。石质回廊均雕刻有精美的浮雕,庄严雄伟。它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十世纪初,高僧斯圆寂编撰了著名的佛教教义书《圣大乘》。 13世纪耿安禄在东爪哇建立的新赫萨利王朝和14世纪维贾亚建立的满者伯夷王朝都信仰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宗和印度教湿婆主义的混合体。他们将佛陀和湿婆视为一体,崇拜的对象中还混杂着许多来自印度教的神灵。 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后,佛教和湿婆教逐渐衰落甚至灭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