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是土家族自治州,许多传统的土家族风俗习惯都被保留了下来。
1、土家族婚礼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结婚前三天,新郎会给新姑娘一份梳头礼。礼品主要有梳子、篦子、发套、簪筒等。发夹、首饰、丝帕等。新娘收到梳发礼物的第二天,就会请当地有名的修脸师给自己修剪脸型、梳理头发。拉脸艺人将两根用来缝衣服的棉线交叉在一起,利用双手的拉力和棉线的闭合力,将新姑娘脸上的头发慢慢地拔出来。这不仅修饰了脸型,也意味着新来的女孩将不再是毛茸茸的女孩。拉完脸后,清洗并梳理头发。梳头时,应将新娘的头发或辫子打开并聚拢,然后绕在脑后将头围成一个圆圈,然后戴上发帽,别上发夹,称为达达髻。头发梳理完毕,新姑娘正式结束了毛姑娘的生活,同时准备迎接新郎举行隆重的仪式。
主婚期的第一天晚上(土家族把婚期分为过客、主期、配宾三期),男方要带上衣物、猪肉、烟叶等礼品还有提前准备好的酒、米、面、糖果、零食。它被装在皮篮或特制的木制礼盒里,然后在锣鼓唢呐的声音中,由帮手、迎亲者、鼓手,当然还有媒人和经理人送到新姑娘家。 。 。虽然夜幕已经降临,但新姑娘家里已经灯火通明,锣鼓唢呐,亲朋好友迎接她。此时,双方锣、鼓、唢呐、鞭炮齐鸣,一片欢乐的海洋。
锣鼓声、鞭炮声过后,我们开始开箱子,庆祝礼物。仪式由新郎家的管家交给新姑娘家的管家。交接前,新姑娘家管家代表新姑娘家致欢迎辞。随后,新郎的管家开始从皮篮里一一取出礼物,依次放在新娘家摆好的香桌上。打开礼盒,他大声祝福道:“一个盒子,有四个面,张朗修了一套鲁班服,两边都是云阳板,中间是各种礼物。第一个恒久,第二个恒久。”第三个会带来荣耀和财富。房子里装满了四件金银。打开盒子带来好运。打开盒子带来好运和大繁荣赠礼在激动与祝福中结束。
二、“跳丧”、“哭嫁”

“跳丧”、“哭嫁”是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风俗习惯。当地土家族特色,与汉族地区传统的“红白花”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萨尔浩”: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至今仍保留着哀悼已故老人的传统习俗当地土家族称其为“萨尔浩”,“萨尔哈”意为“哀歌”,又称打丧鼓,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祀歌舞,在土家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恩施野三关是“撒哈”的发源地,也是民间流传的“丧”舞的故乡,现在流行的表演有《燕子泥》、《凤凰扇翅》、《瑶姑姐筛》等。 《锣》、《牛抓痒》、《怀孕歌》、《香包歌》等近20Variety。其唱腔古老而独特,动作粗犷豪放,击鼓明亮而富有节奏感。
“哭嫁”:土家族妇女婚前要唱哭歌,即在婚礼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开始哭唱。哭歌的内容多为: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哭诉兄弟姐妹的分离、骂媒人、对封建婚姻礼仪的不满等;邻居们以鼓励结婚为主,内容是祝贺新婚夫妇、称赞新郎。 ,祝愿彼此吉祥如意,万事如意。与其哭,不如唱歌。曲调多为传统声调和乡音,既悲伤又抒情,充满土家族风情。 “哭嫁”作为土家族传统婚俗之一,已变得十分罕见。
然而,在恩施州农村地区,“跳丧”现象依然普遍。这哀悼的规模和形式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有所不同。仍有人专业从事哀悼活动。尤其是当丧师去世时,他的徒弟会为他举行隆重的丧礼,持续七日。
 三、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影响最大的大型歌舞,具有浓郁的祭祀色彩。摆手舞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起源、民族的迁徙、英雄事迹。摆手歌有数万句,堪称土家族的民族史诗。
土家族跳摆手舞讲究时间、地点、尺度。跳摆手舞的人数没有限制,从数百人到数万人不等。他们一边挥手,一边敲锣打鼓,呼应节奏,表演威严动人。主要特点特点是手脚同侧动作,踢腿挥手,进退优美,成双成对,节奏生动活泼。
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都有摆手堂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