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和活动?
春节习俗一、祭灶神
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较大、流传广泛的习俗。旧时,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尊“灶神”雕像。相传他是灶神宫宫主,被玉皇大帝任命为九重天东厨。他负责管理每间房子的厨房火灾。人们称这位神为“四明菩萨”或“四明菩萨”。灶王爷“四明”被尊奉为家庭的守护神,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灶王爷[1],请他升天后多说些美好吉祥的话。这种向灶神的送礼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2.扫尘
二十四是扫尘日。迎接新事物,首先要获得摆脱旧的。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屋”,南方叫“扫尘”。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扫尘这一天,全家齐心协力,打扫屋子和庭院,擦洗屋子。锅碗瓢盆,拆包清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用“尘”与“辰”的谐音来表达除旧布新的愿望。
3.把“福”字倒着贴
在我国,人们常用“福”字来表达对吉祥、祝福、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寓意福气进家。很多地方“福”字都是倒贴的,取“倒”的谐音“到”表示福气已到。
4.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常见做法。春联,俗称“门对”,又称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期间贴,故称春联。春联的来源之一是桃符。起初,人们用桃木雕刻人物,挂在门边,以辟邪。后来,他们在桃木上画了门神的图像,然后简化为在桃木板上刻上门神的名字。春联的另一个来源是春贴。古人常于立春贴“宜春”二字。
5.除夕夜的喧嚣ner
与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是除夕夜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全家人团聚的好机会。尤其是随着很多人的工作越来越忙碌,春节团聚的意义就更大了。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
6.压岁钱
除夕夜,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岁钱。由于“岁”与“冲”谐音,长辈们希望成为压岁钱
钱可以驱邪、兔灾,保佑孩子平安。
展开信息春节习俗是中国人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中国不同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有不同的风俗内容或细节。差异性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常见的春节习俗有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服、吃饺子、住宿等。熬夜、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春节期间每天都有不同的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