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有什么习俗吗?
过了春节、元宵节,过年就基本结束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把正月十六作为节日来庆祝。有“十一夜,人们炸麻花,挑篱打架,舞火把,逗人骂人,送牛桩,老少其乐”的说法。
记得小时候,那是20世纪60、70年代,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火把舞”。那时我们才十多岁。每天正月十六下午,我们都会到集体生产队的稻田里,制作一些稻草,扎成火把。有时生产队干部知道了会挨骂,我们就到家里去。”我从“茅斯”(厕所)里拿出一把破扫帚,这是一个现成的火炬,不用刺穿它。另外,我们还准备了火源,买了一盒火柴每张花费两美分,并买了一些油毡(用于建造房屋的沥青布)。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就盼望着太阳快要落山了。
夜幕降临,我们的几个朋友点燃火把,在麦田里纵横奔跑。据说,火焰越高,当年的收成就越好。事实上,小麦在“分蘖期”就需要“践踏”。孩子们的脚步踩在麦苗上,会让麦子长得更加旺盛。诚然,跳火把可以驱除厄运,迎来好运。在我们宜城老家,我们叫它“潮毛狗”。我们不知道“毛狗”到底是什么怪物,但一定是不吉利的东西。
我和邻居“砖头”、“石堆”、“胡子”、“狗子”等十几个朋友,拿着火把逃跑,喊着:“把头发抓出来”。狗,追那条毛狗……”。油毡上滴下来的沥青,把我的手烫伤了,起了水泡。我刚买的新衣服过年时穿的衣服也有很多烧洞。我朋友的脸也被烟雾烧焦,变成了“黑巴锣”。我们不管这些,继续跑,和邻居生产队的孩子们“联手”。有时我们会为了领土和我们自己的“火”而发生“战争”。我们的脸被挖伤了,我们的头也被抓伤了。他受伤了,帽子也丢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小伙伴们“抓毛狗”的乐趣!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