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汉族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农历五月端午节也有赛龙舟的习俗。汉族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苗族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
★一般版端午节在流经凯里的清水河上举行,又称龙头河。每年农历五月,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民都会在这里庆祝端午节。
端午节期间,清水河两岸人头攒动。除赛船外,还有击鼓、吹笙等民俗活动。这段时间也是男女青年对唱的节日并谈论爱情。

哪些民族有赛龙舟的习俗?

赛龙舟是古代百越人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传入汉族。所以百越人的后裔:中国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傣族,都有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包、挂艾草、挂钟馗像等。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源于古代楚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划着小船追赶他。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到了洞庭湖就消失了。 A此后,每年5月5日举行赛龙舟活动以示纪念。他划着龙船驱散江里的鱼,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吴、越、楚等地盛行赛马习俗。
2。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小米”、“筒粽”。它历史悠久,有多种变体。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他们通常是前一天包好粽子,晚上煮好,早上吃。粽子主要由河塘沿岸盛产的嫩芦苇叶制成。有些地区还用竹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是三角形的,一般根据里面的面包屑来命名。那些做的糯米的叫粽子,米里掺红豆的叫小豆,红枣掺的叫枣粽。它们统称为糯米粽子。枣粽的谐音是“枣中”,所以吃的人最多,希望正在读书的孩子能早日考试中得一等奖。过去,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的当天早上都会吃枣粽子。现在,有的家长在中考、大学考试的早上,给考生包枣粽子给考生吃。
3。佩戴香包
端午节孩子们佩戴香包。传说它们可以辟邪、驱除瘟疫。它们实际上是用来装饰翻领的。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和香药,用丝布包裹。香气四溢,然后将五种颜色的丝线绑成绳子,做出各种形状,形成一根绳子。它们色彩鲜艳,小巧可爱,现在已成为一种香包。通用工艺品。在我国一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也用香包来表达浓浓的爱情。
4。挂艾
民间有句俗话:“清明放柳,端午放艾”。端午节期间,人们把种植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在门眉处插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还用菖蒲、艾叶、榴莲花、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老虎形状,称为艾人、艾虎。它们也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它们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以辟瘴气。端午节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养生节”ent时代。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以祛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习俗。
5。悬挂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雕像,以镇宅辟邪。唐明帝年间,在骊山讲武回宫时,疟疾爆发。他梦见了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穿着大红色的开裆裤,偷走了杨贵妃的香囊和明帝的玉笛,在皇宫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袍子,戴着帽子,因为与小鬼打斗,挖出它的眼睛,一口气吞了下去。明帝问,鬼曰:吾姓钟馗。我武举落榜,愿为陛下除妖。明帝醒来后,疟疾痊愈,便命画家吴道子根据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并下令在端午节期间将这些肖像张贴在世界各地,以驱除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