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历史经历、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等的反映。和审美趣味。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和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家居习俗
山区瑶族房屋多为“草房”,四壁用小木条砌成,俗称“地上千柱头”。用冷杉树皮或茅草覆盖。有少量木屋,多为三间一楼,称“三间堂”。主屋两侧常用杉木条另造两间,俗称“皮山”。东房用作杂物堆或用作牲畜圈舍、厕所;西房用作厨房和卧室卫生间。瑶族人无论严寒酷暑,都有每天洗一次热水澡的习惯。还有一座“碉楼”式木屋,一半平地,一半依山坡由树木支撑。人住在上面,东西放在下面。俗称“姚家吊脚楼”。如今,“草堂”房屋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瑶族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瓦顶,二层窗户的“三间堂”建筑。上层虽有窗户,但地势较低且无人居住,用作储藏室。中央大厅有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
当时进入山区的瑶族,因地广人稀,实行刀耕火种耕作。他们“栽了这座山,又栽了那座山”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封建统治势力逐渐深入山区,瑶族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他们为了谋生,被迫借地耕种。借土:“种树还山。”也就是说,瑶族在借地播种庄稼时,要为“山主”种树;照料庄稼的同时,也要爱护庄稼。当树长大了,土地不能再种庄稼的时候,土地和树木就归还给“山主”,借土到别处耕种。造林,习惯性“砍伐”,林粮间作。
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红薯、旱草、小米、荞麦、马铃薯,套种油桐、棕榈片、茶叶、药材等,肥料采用新开垦土地的腐殖质,燃烧土地产生的植物灰。主要产品工具以锄、镰、斧为主,辅以竹、木工具。运输主要依靠人工搬运和吊装。背包是瑶族最常见的代步工具。劳动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男人和女人一起工作。当需要帮助时,被雇佣的人无论多忙都必须提供帮助。开垦大片山地,实行按户或按劳入股的形式进行集体劳动,秋季按股分红。
狩猎是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活动之一。主要目的是猎杀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农作物,就会被集体猎杀,直至被抓获或赶走。狩猎时,一两个人带领猎犬寻找踪迹,其余人看守区域。即使是背上的小孩子也能分到捕获的野兽的一份。个人狩猎主要涉及普拉辛g套索和装载十字弓。

婚恋习俗
1、婚前交友:历史上,姚氏青年男女交友、恋爱相对自由。在生产工作、逛市集、节日聚会等场合,常常以歌声作为媒介,表达爱意。一旦双方同意,就可以在不受父母干扰的情况下相互沟通。这种行为,男人叫“交朋友”,女人叫“照顾孩子”。正式结婚时,如果新郎不是自己的初识朋友,男友必须为女友准备一篮子礼物(糖果和洗漱用品),这就是所谓的“领篮子”。女子准备一个装有云鞋、腰带等的袋子作为奖励,称为“抛包袱”。
在大山区,同姓潘、赵可以通婚,其他姓一般有异姓通婚es.然而,瑶族和汉族之间的通婚一般是不被允许的。民国时期,这一点稍有放松。解放后,民族交流增多,团结和谐,通婚禁令基本放宽。
2、婚姻形式:主要是“姐夫”(即招夫),瑶语称“九迁”。男子落户女方家庭时,通常要写一份“婚书”,其中载有男方的义务和权利、子女的继承、财产的继承等条款。准新娘通常要根据新娘家的辈分来更改自己的名字和姓氏。还有几对夫妻改姓。女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曰“两边走”。男方仍用原名,夫妻俩共同照顾双方父母。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将随母亲的姓氏,第二个将随父亲的姓氏,依此类推。另一种叫“明婚暗婚”。这种婚姻往往是由于女方父母年老,兄弟姐妹年幼,家庭又无劳动力造成的。一旦上述条件发生变化,男方将与妻子一起回国,子女随父姓。女子嫁夫家,主要在平地瑶。妻子保留原姓,孩子随父姓。
3、结婚仪式:男方到女方迎娶妻子时,由女方安排婚礼。新郎将由一群未婚年轻人步行护送。新娘家人会用鼓乐迎接半路。晚上举行祭拜仪式,接亲友(有的不邀请)。 (从此)一夜“坐歌堂”。当一个女孩来到她身边时结婚前,她会在sband家“坐歌厅”。婚礼当天,新娘由她的父亲、兄弟或叔叔抱出。然后,村里的姑娘会陪着她,打着伞步行到新郎家,举行拜拜仪式,接受亲友的祝贺。
4、离婚与再婚(外婚):在岭东高山瑶,女性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努力。如果关系不兼容,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一般都会请村里的老人“喝茶”,提出离婚的理由。如果调解不成,就“宣判”离婚。夫妻俩拿了一根竹筒到山上,用刀把它切成两半,各拿着一半,互相走开,然后就分手了。已婚男方违反婚约,女方可以与男方“离婚”,所有财产归女方所有一个。寡妇再婚没有任何限制,但严格禁止兄弟继承兄弟、姐妹继承姐妹的婚姻联盟。解放后,瑶族按照《婚姻法》办理了手续。
5、哭嫁:女孩出嫁前,会召集村里的至亲、朋友、姐妹,连续两个晚上在家中相聚。初夜以茶相待,晚上设宴。宴会结束后,大家聚集在堂上唱“妇歌”,谈论私事或嬉笑打闹,“坐歌堂”。新娘按辈分顺序向亲友“哭嫁”,亲友们送上“红包”。
6、殴打新郎:结婚三天后,新郎回到女方家。女方村里的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打架殴打新郎,以示不服气。以后别再欺负新娘子了。有的村子,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婆家拜年。青壮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表演舞龙、舞狮)以示祝贺。恭喜新郎,新郎回赠“红包”。这也叫殴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为全村妇女儿童讨要“高兴钱”。否则,他们不会放弃,有时会给新郎带来很大的尴尬。

丧葬习俗
瑶族实行土葬。当老人临终时,他们梳头、洗澡、裹上寿衣,而亲人则等待“最后的告别”。死后,死者被移至大厅(男左女右),全家哀悼。孩子们去亲戚朋友那里表达哀悼,并选择一个吉祥的埋葬地。咖啡厅芬一般会停留三天,并请师傅做“道场”。对于穷人来说,一碗水就能为他们“开路”。如果死者是大师,则应请同级别的大师念咒语,用红布将尸体绑在凳子和楼梯上,仪式结束后才放入棺材。
办丧事时,主人只领丧事到门口,由一个孝顺的男子或女儿,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耀并不关注什么“风水”宝地。他只要在离家不远的山脚下选一个地方就可以安葬了。
现在,瑶族实行丧葬改革,开始尝试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