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金秋送爽,桂花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活动丰富,乐趣无穷,如爬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栽茱萸等等。就拿五子棋的吉祥意义来说吧。

登高

古代,人们在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登山诗,其中大部分是描写重阳节习俗的。杜甫的七言《登高》是一首著名的重阳登高诗。无论你走到哪里,攀岩都没有统一的规则。一般来说,你会爬山和塔。那里也是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彩糕。制作方法没有固定的,比较随意。 9月9日黎明,人们把一块蛋糕放在孩子的额头上,嘴里念叨着什么,祝愿孩子一切顺利。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特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放两只小羊,以配合重阳节(羊)的寓意。有的人还在重阳节蛋糕上插上小红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就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山茱萸。时至今日,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吃的软糕各地节日被称为重阳糕。

赏菊喝菊花酒

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相传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诗、酒、爱菊闻名。后人纷纷效仿,确立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旧时的文人官员,为了接近陶渊明,都会把赏菊与宴饮结合起来。在北宋都城开封,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十分盛行。当时菊花的品种很多,形状各异,形态各异。民间也称九月为“九月”。农历“菊花月”。每逢菊花盛开的重阳节,赏菊已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以后,赏菊习俗尤为盛盛,且不限于9月9日,但仍以重阳节前后最盛。

插茱萸、簪菊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十分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种植山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可以戴在手臂上,也可以当香囊,里面装山茱萸佩戴,也有的可以戴在头上。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佩戴的。在一些地方,男性也佩戴它们。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重阳节戴茱萸的记载。除了穿dogwood,有些人头上还戴着菊花。这在唐代就已经如此,并在历代都盛行过。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祛邪除秽,招吉祥”。这就是头上簪菊的习俗。宋代,有人将彩丝剪成山茱萸、菊花,互相赠送。

喝重阳酒

“重阳酒”是用优质糯米酿造的甜酒。重阳节时,将其放入小陶瓷罐中密封保存。也许是因为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厚,是黄酒中的上品。其味甜纯正,男女老少皆宜。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就是“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期间,菊花最早的花蕾已长出,即将绽放。这是制作《重阳节》的最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