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古称禄端、元旦。现在叫春节,福州人称之为“左年”。这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天一亮,家家户户开门迎新年。这个节日有很多禁忌。你的第一句话、一言一行,都是为了祈求好运,祈求来年平安。新年伊始,见到谁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平安”等吉祥话,对方也会回应相应的善意话语。这一天,不准扫地、不打水、不挑担子、不砍柴、不洗衣服、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任何不吉利的话。全家人起床后,都穿上新衣服或质量最好的衣服。早餐,有些人吃面条(面条,鸡、鸭蛋)祈求平安长寿;有的年年吃年糕(红糖糕)祈求好运。有些老人吃素是为了祈求家人和孙子过年平安。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他们压岁钱或糖果、橘子。
正月初一,人们不准远行。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正如清人吴季云在《福州岁月竹枝诗》中所说:“部落新衣到人,礼节谦和;路上相见,躬身行礼。”我们一起努力赚钱,恭喜新的一年。”这就是古代福州新郑的景色。有出嫁女儿的家庭会举办春宴并邀请他们的女儿、女婿和孙子们回到父母家吃团圆饭。水上船家(人)的妇女们,头戴红花,身穿蓝衫、蓝裤、蓝布底鞋,一起上岸,挨家挨户走访,用福州话唱着拜年:“姑姑嫂子都拜年了,堂前挂着红伞灯笼;行好糕送奴婢,门前摆着金板板(立的意思)。 ” “旧年已过,新年已过,生意兴隆,赚大钱;祝君生活富足平安,门前给奴婢送糕点。”这叫“议诗”,也是拜年。它被用来表达新年的好运。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烟花爆竹,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到处都是气氛。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每逢节日前或节日期间,都带礼物到烈士、离休干部、老劳模的住所拜年。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化晚会等活动。那些古老的迷信习俗逐渐消失了。 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家庭都配备了电话。亲朋好友一般都会通过电话互相拜年,以减少节日交通拥堵。
大年初四一大早,家家户户烧香“迎神”,欢迎灶王爷回六安主持大事。各行各业放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上班。 1990年后s,作业时间调整了,现在初八上班。春节期间部分服务业仍照常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