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自古自周朝以来,就有用桃印装饰门、在门上挂艾条、系彩线、挂红符等消灾避邪的习俗。历代以来,这一传统在民间仍然存在。
山西端午节这天,人们在门上放艾草,喝雄黄酒,戴红符,互相喂牛角、小米,系五彩丝为绳。 ,绑在孩子手臂上,这叫白丝。妇女做艾草和老虎,艾人,把它当作发簪头饰。”
在大同地区,这一天,门窗上都挂着符咒,尤其是女孩子都佩带“香通通”,里面含有“胡椒粉”或艾叶,还有“头上戴点艾,一定能找到好女婿”,有“戴符有人抚”的说法。你,你将被坐升官发财”,这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望。除了吃粽子,还有凉糕、芝麻团等食品。
介休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扔饼上山祭祀介子推的习俗,民间称这种饼为“金饼”。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挂钟馗像或天师像,有“金饼”之称。有的地方在门上贴“神牛”,相传瘟疫鬼是被“神牛”吃掉的,所以民间有用“神牛”驱瘟疫的习俗
晋南地区端午节这一天,有日出前到山上或田野采摘枸杞、茶叶、车前草等阴干树叶的习俗。茶、瘟疫,妇女要缝香囊挂在身上,小孩子要在胸前挂香荷、香虎。可以祛除汗臭,驱除体内邪气。大家喝雄黄酒,擦七窍,可以防虫。万荣的妇女要把指甲染成红色的凤花,孩子的手腕上要戴五彩线。门环和家具也要用五色线系起来,称为“百索”,要戴一百天。
太谷、杞县等地,端午节前还有捕蛤入药的习俗。端午节,将墨片塞入病人腹中,阴干,成为“蛤墨片”,以消肿解毒。因此,民间有“端午节疯蛤藏”之说。节日前,娘家仍有给新婚姑娘送枣子、粽子、白馍的习俗。端午节大家都吃米饭早餐吃饺子,喝雄黄酒。有的人把雄黄酒浸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上“王”字,有的甚至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肚脐上,以防止孩子受到“五毒”的伤害。农民们必须张贴公鸡啄蝎子的红、黄剪纸,每个人都佩戴红色的符咒(俗称香囊、香布袋),也有辟邪、避免瘟疫的寓意。
粽子是山西端午节的主食,多以小米(软黄米)和红枣为原料。它们清凉、香甜、可口,是夏季精致的美味佳肴。也是用糯米和小米包成的,称为“二米粽”。最精美的是玫瑰糖粽子,造型独特,味道鲜美。至今,山西民间仍有端午节早餐吃粽子的习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午餐吃饺子或面条。同时还提供各式凉菜和名酒佐餐。节前给亲友送饭的传统在民间仍然流行,但带香包、贴“神牛”等习俗趋于消失。
@mayfengmeishi听故事,尝美味,活有味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