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据说是从古代帝王将相的“祭祖”仪式开始的。后来人们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其他起源传说:

介之推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逃亡国外。流亡期间,他在无人居住的地方,劳累劳累。饿得站不起来了。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吃的。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大臣介子推到一处僻静的地方,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喝。之后,重耳渐渐恢复了元气。当重耳发现肉是被介子推自己的腿割下来的时候,他声泪俱下。

十九年后,重耳即位为王,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文公即位后,对跟随他流放的官员重重赏赐,却忘记了介子推。很多人都埋怨介子推,劝他向国王索要赏赐。然而介子推却鄙视那些争功夺赏的人。他收拾好行李,悄悄前往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了,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到两个人并不容易。有人想出从三面烧绵山的计策,以逼介子推出去。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亲。回来后,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大哭起来。下葬时,在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我将割肉以示对国王的忠诚,但愿我的主永远清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相传始于远古。帝王将相所举行的“坟祭”仪式,后来被民间所效仿。这一天祭祖、扫墓,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其他起源传说: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是什么?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5月5日举行。相传诗人屈原曾在此。田氏投汨罗江自杀。人们是非常难过。许多人前往汨罗江边悼念屈原。有的渔民甚至将食物扔进汨罗江。有的人还把稻米用树叶包起来,扔进河里。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在粽子中加入了猪肉、咸蛋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举办赛龙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