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
1.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太子重耳为躲避迫害,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已经站不起来了。 。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吃的。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大臣介子推到一处僻静的地方,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喝。之后,重耳渐渐恢复了元气。当重耳发现肉是被介子推自己的腿割下来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即位为王,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文公即位后,对跟随他流放的官员重重赏赐,却忘记了介子推。很多人都埋怨介子推,劝他向国王索要赏赐。然而介子推鄙视那些为功绩和报酬而奋斗的人。他收拾好行李,悄悄前往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了,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到两个人并不容易。有人想出从三面烧绵山的计策,以逼介子推出去。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见状,大哭起来。下葬时,在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我将割肉以示对国王的忠诚,但愿我的主永远清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登山参拜,发现老柳树又活了。他给这棵老柳树起了个名字“清明柳”,并告知世人寒食节后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节。
2.传统习俗
(一)扫墓
清明节扫墓,对祖先来说是“尊时”。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明代《帝都风景记》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扛着竹竿,轿马背上挂元宝,满街都是符咒。人们祭拜,祈祷,哭泣,给坟墓除草加土,烧几遍普锭,在坟墓上放纸钱。
如果看不到纸钱,那么坟墓孤单,哭过就不会再回来,到香树下,选园子,排坐,喝醉。”其实,清明在秦朝之前就有了,但不一定在清明节。清明节扫墓是秦朝以后的事情。秦代。直到唐代才流行。
(二)插柳
清明节,中国人有插柳的习俗。
<相传插柳习俗是为了纪念农耕创始人神农“教民耕作”。有些地方,人们在屋檐下插柳枝以预测天气。古语云:“雨时柳枝青,雨后柳枝青”。柳干则天晴。”柳树的生命力很强,俗话说:“有意种花不开花,无心种柳则阴。”柳树是会活的。当它们插入土壤时。它们将生活在任何插入的地方。每年都会插入柳树,它们将为各处提供阴凉。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了保住自己的节操,在大柳树下自焚,这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深感悲痛。第二年,晋文公亲自带领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被烧毁的老柳树又活了过来。晋文公立即将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当场折下几根柳枝戴在头上,以表缅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