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踏青、亲近自然、孕育新生命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古时又称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传统节日清明“属于”公历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omb-S的由来哭泣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发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左右。清明节过后,降雨增多,大地呈现出春天的模样,景色明媚。这个季节,万物“辞旧迎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存的人体,都在这个时候取代了冬季的污秽,迎来了春天的气息,实现了由阴到阳的转变。
古代有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的说法。相传始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断腿充饥”。后来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合二为一。唐代扫墓的日期一般在寒食节期间,宋代以后则移至清明节。传说中的“寒食节”起源于山西中部介休。介休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断腿充饥”,无心报恩,最终被这里的大火烧死。因此,该山又称“界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二字来庆祝洪水消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晴地亮。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并成为代代相传的习惯。除了欣赏湖光山色、春色自然风光,郊游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做“凉菜”迎接清明节
习俗:清明节期间流行扫墓。事实上,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一部分。相传,凉食起源于晋文公的祭祀活动。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下诏天下:“寒食应上坟”。由于寒食恰逢清明节,所以逐渐被称为清明扫墓。明清时期,清明节扫墓活动更加盛行。在古代,孩子们在扫墓时经常放风筝。有的风筝上装有竹笛,被风吹动时能发出声音,就像风筝的声音一样。据说,风筝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有清明节许多失传的习俗,如戴柳、射柳、荡秋千等,在古代长期流传。据记载,清明节是辽代风俗最重的时期,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每个人都喜欢荡秋千,女士们聚集在那里,郊游很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这一天瞻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