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过年有哪些习俗?
主要居住在滇西南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白仆”的一个分支。清代有“嘎斯”、“哈瓦”、“卡瓦”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佤族,意为“住在山里的人”。原名“卡瓦”,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
1.
《星月历》——没有“年”
佤族人在与自然斗争的漫长岁月中,从辛苦劳作中逐渐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生活的相关知识。工作、生产、生活实践。机械原理和医学知识催生了简单的新兴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体现了佤族社会产品的发展水平的活力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佤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发现了地上花草树木的兴盛衰落的循环过程和遭遇,木星和月亮在天空中的离开和重逢。循环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长期观察和探索,逐渐创制了佤历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活动——独特的“星月历”。由于佤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在佤族中世代相传。
佤族称月亮为“开”,称木星为“星木文”。 “星月历”以月球、木星、地球完整周期的360天为一年。 ,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三轮,每轮十天,每轮有9颗星(有些村庄使用10颗)名字来计数。
第一天到第九天的名称按顺序排列:“布拉”(一天)、“海拉”(两天)、“普”(三天)、“二龙”(第四天)天)。 )、“功”(第五天)、“石龙”(第六天)、“二来”(第七天)、“门”(第八天)、“哦”(第九天),第十天的名字是同第一天也是“布拉”。
这些名称在一个月(30 天)内循环 3 次。
一月到十二月的名称分别是:一月(凯铁)、二月(凯拉)、三月(开鲁)、四月(开崩)、五月(开蓬)、六月(开流)、七月(卡流) )、8月(Kaishdai)、9月(Kaishing)、10月(Kaigao)、11月(Kaigao高铁)、10月2月(Kaigaura)。
佤族人把地球、木星、月亮相遇的日子称为“阿玛星木文”(意为星星与月亮的战斗)。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又称岁首日。村民指定我把这一天视为最不吉利的一天,一直把它当作忌日。 《星罗历》中,“阿玛星木文”日是公历12月10日左右,也称“布拉开铁”(即1月1日)。
佤族的《星月历》是佤族先民长期劳动经验和勤劳智慧的结晶。佤族的天文观测虽然还处于肉眼观测阶段,但通过这样的观测和探索创造出的“星月历”,对佤族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下表为佤族“星月历”安排的农业生产生活活动:
公历月 农历月 佤历月(译月)农业生产活动其他活动
12月11日开铁(“灰”月)收获冬荞麦和筑水槽
1 12 凯尔拉(“古鲁安”月)选定“懒火之地”“建造新房
2 1 凯鲁(“乃”月)犁地山谷,准备耕作,种土豆
3 2月开崩(“七艾”月)种红薯,播旱稻种子,庆祝泼水节
4 3开坡安(“阿木”月),插玉米,耕水田
5 4开柳(“双”月),插秧收土豆,男人打猎
6月5日凯阿留(“加斯威”月)锄草,搭建木鼓屋
7月6日科斯代(“嘉斯威”月)“格拉”月)收割早玉米,摘南瓜
8月7日凯石顶(“猿”月)旱稻成熟,加强管理,清理村庄
9月8日凯歌(“阿代伊”月)秀子(太保)
10月9日凯格铁(“高哈旗”月)收割水稻庆祝新米节
11月10日凯歌拉(“高哈闹”月)你佤族种植春茬成婚
在世界历法创造史上,佤族的“星月历”与汉族古代的“农历”和古埃及的“十星历”是一致的。 《日历》和《日历制作》一样,都是人类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2.节日
由于木鼓的神圣地位和作用,“拖木鼓”成为佤族极其盛大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村外的森林里砍伐树木,带进村里,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佤历正月)举行。届时,村领导首先开会,确定打木鼓的时间和司仪(牵牛的人)。并承担活动费用)。他们将准备好要宰杀的水牛、要取的牛肝、以及水、酒和食物。 。
敲木鼓的日子,白天要祭祀牛。晚上,年轻人上山砍伐预先选定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早,全村的男女老少(有的妇女不准参加),都身着节日盛装,都来打鼓。大家又唱又跳,用绳子把木鼓拖到村里。不过,当天木鼓不能进村,必须停在村外。又逢吉日,进村前需杀鸡祭祀。
新鼓进村的那天,村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邻村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地前来祝贺。和鼓。他们载歌载舞,杀牛杀猪,喝酒娱乐。
制作一个新的木鼓大约需要20天的时间。凿井完成的那天,要立即鸣响,向全村宣布这个好消息,并举行安装新木鼓的仪式。晚上,全村人再次聚集在木鼓房周围载歌载舞,庆祝新木鼓房的顺利竣工。
至此,整个“木古”祭祀活动就结束了。
据说佤族击木鼓是为了祭祀“莫威”神。佤族人相信“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里,不关心人事。只有听到木鼓的声音,他才会下凡去帮助人类救人于危难,或者分享欢乐。
谈恋爱d“串女”
佤族的婚姻大多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为老年男性和年轻女性。然而,青年男女从十五岁或十六岁起就可以开始参加爱情和浪漫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妹”。
《遇见女孩》以小组形式进行。在正式恋爱关系之前,单独的活动较少。在这项活动中,男性总是占据主动。
去找女孩主要是在晚上进行。
没有特定地点,一般在女孩家里举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就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吹着三弦琴,吹着笛子,来到了正在等他们的女孩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叶槟榔,男女互相梳头头发,笑着开玩笑,交换眼神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女孩约会过几次后,当一个年轻人喜欢一个女孩时,他会给她一些礼物,比如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你没有看到女孩归还礼物,你就可以认为她对你情有独钟,愿意成为你的情人。而女孩则相反,无论谁来,她都会接受所有礼物。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年轻人越多,他们的外表、性格等条件就越好,感觉就越光荣。女孩的父母也会为探望女儿的人数感到高兴和自豪。
但对于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年轻人来说,礼物很快就会退还给他。有时在追求女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小伙子喜欢一个女孩子,就会趁机抢走她的首饰、头巾等物品,以示报复。向她提出他的建议。这时候,女孩不管愿不愿意,都会大喊大叫,假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你没有提出要求,就说明你已经接受了年轻人的示好。
建立恋爱关系的年轻男女会离开团体,开始单独约会。然后他们正式请媒人提亲、订婚、结婚、喜结良缘。
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他们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许多祭祀神灵、祈福的祭祀活动,有的逐渐定制化,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就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子成熟了,是庆祝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差异es,谷物在不同地方成熟的时间不同。因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村庄、甚至不同的家庭,过节的时间也不同。但过去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佤历九十月)举行。确定日期的第一步是根据各种谷物的成熟程度选择吉日。
其次,最好选择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生肖日。其目的是邀请祖先的灵魂回来,品尝新米,与家人分享欢乐。他还祈求他们的灵魂在天堂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让全国佤族同胞共同庆祝“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共同决定,定每年农历八月十四。r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大多是各家各户单独举办。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节日的酒菜。然后去田里收割新的谷物。门上挂一束收割的小米,以吸引谷精入家。将剩下的米粒搓出来,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晒干,再捣出新米,制成米。然后举行家庭祭祀仪式:将一碗新米连同各种菜肴放在祭坛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五谷神,孝敬祖先。
仪式结束后,全家人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尽情品尝新米。随后,主人打开家门,向邻居们通报了节日的消息。于是人们带着各种礼物前来祝贺。宿主杀鸡、杀猪,甚至杀牛招待客人,大家欢歌笑语,分享收获的喜悦。
3.礼仪
佤族人民慷慨好客。他们先以酒迎接客人,认为喝酒是不礼貌的行为。
佤族待客、敬酒的习俗多种多样。一是敬酒主人先亲自喝一口,消除客人的各种戒心,然后将酒一一递给客人。客人必须喝完招待客人的酒,并尽量喝光,以示诚意,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另一种形式是主人和客人都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将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完后,稍微倒在地上或用右手将酒弹在地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然后主宾共饮。佤族有不向无知和不友善的人敬酒的习惯。每当儿子外出、客人离开时,主人就要给他一份“彩礼”。即向亲戚或客人敬酒。这时,主人将酒装满葫芦(酒器),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亲的嘴里。客人需饮至葫芦见底,以表达永恒的爱情和友谊。忘记。
4.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喜欢将蔬菜、盐、米放在一锅里煮,做成较稠的烂米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米饭。农忙时一日三餐,平时一日两餐。鸡肉粥、茶花粥等都是上等的家常食品。现在旱稻多吃捣,辣椒男女老少都吃。民间有一句话叫“不可以”
佤族主要吃肉,来自家庭饲养,有猪、牛、鸡等。
此外,他们还有捕鼠、捕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包括寄生在植被上的蛹、红毛虫、扫帚虫、寄生在冬瓜树上的冬瓜甲等。煮粥,加入蔬菜、盐、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业比较普遍,但养蜂的方法很特别。取出圆木,两端封住,留几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林中或屋檐下,繁殖制蜜,每年砍2~3次食用。它和蜂蛹在一起。
佤族普遍喜欢喝酒和喝酒。特茶。他们喝的酒是自酿的“气泡酒”。经常饮用泡酒不仅对身体无害,而且对健康有益。佤族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喝烧白酒。
佤族人比较喜欢喝苦茶。有些苦茶煮得太猛,几乎变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道苦涩,但喝后却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对于生活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人来说,它具有神奇的解渴功效。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的共同爱好。他们每天劳动休息或聊天时都会在嘴里嚼一块槟榔。咀嚼的槟榔是用橡树叶和酸橙煮熟的替代品。据说嚼槟榔有坚固牙齿的作用。
典型食物有:茶花粥、烤蛇肉、青豆炒蚂蚁蛋、炒木虫等。
木鼓
木鼓是这佤族村的象征。佤语称“克洛克”,是佤族传统的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
一般由红树、桃树或板栗树的节段制成,腹部镂空成一定形状。它们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有男鼓和女鼓两种。男鼓音节低沉,声音厚重。女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大多成对存放在村里的木鼓屋里。
木鼓楼是佤族村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每个村庄都有一到几个。它是用6根柱子、3根横梁和竹子或茅草搭建的小棚子,周围没有围墙。木鼓室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所以颇为神圣,具有寺庙的功能和地位其他民族的。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崇拜的圣物。
他们认为木鼓是“神的乐器”、“通天的鼓”。 “生命靠水,繁荣靠木鼓”。所以平时是不允许乱动的,只有在祭祀、报警、庆祝节日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可以进行殴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