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俗习惯简介
1.献哈达。
敬哈达是蒙古族过去在会见王公贵族、给亲友祝寿、会见贵宾时所进行的传统礼仪。后来,哈达被广泛应用于庆典、祭祀、宴会、社交等场合,以表达庄重、真诚、友善、吉祥。哈达相当于礼物的围巾,长约3至5英尺,宽约1英尺。多用白色、蓝色、黄色、银灰色等彩色丝绸制成。近年来,招远蒙古族哈达仪式在那达慕县和蒙古族乡举行。或在蒙古族乡村迎接贵宾时表演。
2.吐司。
敬酒是蒙古族最常见、最常见的礼仪。客人入座用餐时,主人必须先向客人敬酒。古代蒙古人给客人敬酒时,要倒酒。当着客人的面将其倒入杯中,先喝完,然后将杯子装满,敬给客人。这是古代“试毒”习俗的延续。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待客第一。蒙古人视三为吉祥数字,一般敬三杯。主人敬酒时,必须用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必须用右手接。向客人敬酒时,常伴有敬酒歌。当酒达到最高潮时,他们还跳舞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诚挚祝愿。
6.新年快乐。
大年初一早上,所有亲戚都聚集在最长的一家。晚辈向长辈鞠躬,长辈向晚辈表达祝福。随后,大家轮流拜年。拜完年,茶几摆好,人们从晚到晚依次入座。老少皆宜,品尝浓郁香浓的奶茶。喝完茶,酒席摆好了,酒杯里装满了年酒,杯中的酒按照老幼的顺序一一喝完。年酒又被称为“过年礼”。饮酒期间,载歌载舞,孩子们放鞭炮,其乐融融。如果有老人或残疾人不能与大家聚集,就派人送来年酒、年米,祝愿健康长寿。这种拜年礼仪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扩展信息:
蒙古族:
中国蒙古族人口为581万(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及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居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鄂温克人(27,000 人)和 Tu(24万人)有时也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人自称蒙古。蒙古这个名字早在《旧唐书》和《契丹纪事》中就有记载,意为不灭之火。另一个名字:马背国家。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历史上被称为蒙古族、乌室卫、蒙古族等。
蒙古族尊重礼仪,讲究礼节,热情好客,真诚待人。
游客来参观时,先微微鞠躬,互相打招呼,然后介绍蒙古包。来访者通常由女主人接待,她倒茶,提供牛奶、炒饭和水果,并递烟。到了用餐时间,主人要热情地劝客人留下来。客人越随意,主人就越高兴、越满意;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于问候、馈赠、社交、奖励、求婚的重要礼品之一。代理。一、表示尊重和祝贺;
鼻烟壶替换品 鼻烟壶是蒙古族传统的社交礼品。每逢重大节日,同侪相见时,双方右手递烟壶,晚辈单膝跪下,双手接烟壶。长辈尝烟,晚辈不尝,只是将锅稍微向上举起;
敬酒是蒙古族待客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具一般为银碗或银杯。敬酒时,男主人必须戴帽子,衣着整齐。倒完酒后,双手捧着哈达和银碗,唱起敬酒歌,按辈分或辈分的顺序敬酒。
扩展信息:
蒙古族人口为 581 万(2000 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以及新疆、河北、青海等地其余分布在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7,000人)和土族(240,000人)有时也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人自称蒙古。蒙古这个名字早在《旧唐书》和《契丹纪事》中就有记载,意为不灭之火。另一个名字:马背国家。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历史上被称为蒙古族、乌什维族、蒙古族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