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禁止算命、占卜、自杀、浪费粮食和水、男子留长发、背后议论他人、撒谎等,这些都体现了东乡族强烈的宗教意识。

东乡族的文化艺术?

东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充满讽刺意味和哲理的笑话、谚语、谜语。长篇叙事诗《与黑娜姆之战》、《鲁小姐杀蟒》、《勇敢的阿里》等受到大众好评。 《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充满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在现代民族文学领域,涌现出不少东乡族作家。比如著名诗人王良玉的长诗《米拉多黑》就非常有名。东乡族的民歌很有特色性格活泼,情感真挚,风格多样。主要有劳动歌、鲜花歌、婚礼歌三种。东乡族的“花儿”能即兴发挥,自然地将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东乡族的主要文艺活动有“那墩池”摆摊表演、说、打、打、唱等。其民间乐器有“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丝弦子”、“石牙”(吹土乐器)等。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土木等。民间艺术以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着称。在刺绣、编织方面,也体现了东乡人民的艺术水平。风俗习惯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中仍保留着尊崇“阿哈娇”观念的婚姻习俗。所谓“阿哈娇”我这是氏族或家庭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娇”,包括数百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辈分最高的资深人士被称为“掌门”。属于同一“阿哈教”的男女不能结婚,违者将受到惩罚。如果寡妇再婚,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是主要的。男女在十六、十七岁就可以举行婚礼,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女按照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年龄结婚。婚礼充满宗教气氛。在服饰方面,近几十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开始与汉族、回族的服饰相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头饰上。男士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便帽,称为“帽子”;妇女一般戴丝绸或蚕丝制成的头巾。年轻女孩和新婚夫妇穿绿色的,中年妇女我们青色的,老妇人穿白色的。 .头巾通常长及腰部,并遮盖所有头发。如今,一些职业女青年为了劳动和工作的方便,不再戴头巾,而是更喜欢戴白帽。东乡族男人不喜欢留长发。但他们习惯留胡须,这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保安族、萨拉赫族不同。据说,如果一个穆斯林男子在适当的年龄蓄起了胡须,信徒们见到他时都会礼貌地对待他。东乡族的基本饮食有小麦、青稞、玉米、豆类、薯类(马铃薯)。通常人们吃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面等”。最著名的“拉市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嘎吉娃娃”和手抓羊肉都是招待客人的重要菜肴。其中,吃“嘎吉娃”很有讲究。全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为珍贵,一般为餐桌上的长辈或贵客所吃。东乡人也非常有礼貌,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住在顶层。吃饭时,如果长辈不吃饭,小辈就不能做任何事。除老年妇女外,女性一般不与男性同桌吃饭。客人上炕时须脱鞋,但女客人无需脱鞋。东乡人招待客人时一般不与客人一起吃饭,而只站在炕边招待客人,以示对客人的尊重。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由于宗教的关系,东乡族人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无斗”。将手、脚、嘴、脸和鼻孔清洗干净仅每天。每周“恶魂”一次,保持全身清洁。每逢节日之前,人们一般都会洗澡。在禁忌方面,东乡族因宗教原因不吃猪、狗、马、骡、驴,更禁止谈论猪;他们不吃动物的血;禁止携带不洁物品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他们拿食物开玩笑;在别人面前敞开胸膛和背部;敬烟、敬酒是禁忌。人死后,一般都会被埋在地下。建议迅速掩埋并谨慎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