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放鞭炮

春节早上,开门时先放鞭炮,这就是所谓的“开门放鞭炮”。鞭炮声过后,满地都是碎红,闪闪发光,如云锦,名曰“满堂红”。此时,大街小巷都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

拜年

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戚、朋友、邻居家拜年,旧称拜年。汉族拜年的习俗自汉代以来就有了。唐宋以后十分流行。对于不方便亲自前往的,可以用名片表示祝贺。东汉称“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朝以后,人各家各户在门上放一个红纸袋,用来收集名片,称为“门簿”。
朱仙镇年画《贴鸡》
朱仙镇年画《贴鸡》

人与人之间相互拜访、拜年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按社会关系分四类: 第一类是探亲。大年初一,一定要去岳父家,带礼物。进门后,要对佛像、祖宗像、牌位三拜,然后依次向长辈磕头。可以留下来吃饭聊天。

第二是礼节性拜访。如果你要向同事或朋友拜年,一进家门,只需向佛像磕三拜即可。如果和主人是同辈的,只需要鞠躬即可。如果你比你年长,仍应主动下跪,主人应从座位上下来,做出支持的手势。 ,连说“无礼”都表示谦虚。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应说几句客套话后告辞。拜完主人后,应择日返回拜。

第三是感恩回访。凡是欠别人钱的(如律师、医生等),都应该买一些礼物送给他们,借拜年的机会表达谢意。

四是上门走访。对于一些邻居来说,平日里彼此接触不多,但见面却能聊上几句。除夕之夜,他们只是走到院子里,互相拥抱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只是在房间里坐了一会儿,没有太多礼仪。

在古代,拜年和拜年是有区别的:拜年是给长辈磕头;拜年是为了互相祝贺。如今,在一些机关、团体、公司、学校里,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就是所谓的“集体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前的拜年方式外,还发展出了通过电报、电话等方式拜年的礼仪。

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有的家庭,吃完年夜饭,大家都坐在餐桌旁,不准离开。当大家吃完饭后,长辈们把钱送给晚辈,鼓励子孙后代学习进步。新的一年,做一个好人。有的家庭过年时,父母会等到孩子入睡后,将孩子放在枕头底下,给他们压岁钱。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是一项融家庭伦理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占年

以前,新年的头几天天气阴晴不定,来占年的成功。该理论始于汉代东方朔所著的《岁瞻》,其中规定,岁终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猪。是羊,第五天是牛,第六天是马,第七天是人,第八天是谷物。如果天气晴朗,则该物体会茂盛;如果天气晴朗,该物体就会蓬勃发展;天阴,则物不旺。后世也沿袭了这一习俗相信初一到初十的天气是吉祥的,天气晴朗,无风无雪。后世由计岁发展为一系列的祭祀和庆祝活动。有这样的习俗,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不执行死刑。初七不打谷,初八不打谷。

画鸡

古时候,过年时人们在门窗上画鸡,以驱鬼辟邪。金代《宣仲记》中提到独硕山上的公鸡。据说,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缕阳光照在这棵大树上时,公鸡就会出现。它哭了。鸡一叫,全场的鸡都世界将开始啼鸣。因此,春节期间切鸡实际上象征着公鸡。不过,在古代神话中,也有鸡是崇明鸟化身的说法。相传尧帝时期,所过的友好国家都进贡了一种可以辟邪的崇明鸟。大家都欢迎崇明鸟的到来。然而进贡的使者并不是年年都来,于是人们雕刻了一只木崇明鸟,或者铸造了一只崇明鸟。将鸟放在门口或在门窗上画崇明鸟,可以吓走妖魔鬼怪,使其不敢再来。由于崇明鸟形似鸡,人们逐渐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在中国古代,鸡特别受重视,被称为“五德鸟”。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一种德行;脚后有距离,能打,是武德;敢于在敌人面前作战,是勇敢的美德;有食迎其类,是仁德;它在夜间守夜而不会失去视线。这时候,黎明宣告黎明,这就是信仰。于是人们不仅在过年时割鸡,而且将大年初一定为鸡日。

聚财

相传正月初一是扫把的生日。这天不能使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赔钱,并吸引“扫把星”,带来霉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向内扫。这天也不准往外倒水或倒垃圾,以免赔钱。今天,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除夕夜大扫除的习俗。元旦这一天,不拿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个大桶盛废水,当天不准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