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
1.端午节的由来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节日。原是古代百越部落崇拜龙图腾的图腾祭祀节日。在百越之地,自古就有龙舟。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由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杀,端午节后来被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有的地方还有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纪念。 。
3.一般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的百越图腾祭祀。端午节被视为“邪月邪日”。它起源于北方,注入夏季“疾病防疫习俗”s。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附的。跳江自杀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最终形成了沿袭至今的端午节文化内涵。
4. “端”字是“最初”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农历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是“午”月,于是“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燕京纪事》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初五,上书‘端午’二字。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端午节分为大端午节和小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十五。.
2.端午节的习俗 1、古时候,在百越之地,每逢农历正午,阳气旺盛,人们就用龙形船载运古老的粽子和其他贡品。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龙祖是一种习俗;至今,赛龙舟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典籍中最早记载的端午节应属西汉“汤”的“枭”。 《史记》《孝武本纪》引春燕云:“汉遣东君送孝,五月五日,作孝武汤,赐诸官,乃恶鸟,故食之。” ”粽子,端午节的主角,出现于东汉时期。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洒上智慧h酒。明代冯应景《月灵广义》云:“用朱砂酒五日,可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则有没有蚜虫(古书上说的毒蛇)蛇祸。还要洒在墙壁、门窗上,以驱除毒虫。”这个习俗广为流传。
4.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时,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尖)或石榴、大蒜。通常将艾草、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上五瑞之首,象征着驱邪之剑。因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认为感受“百阴之气”,所以叶子呈剑形,插在门口,可辟邪。
5.香袋、香囊也称香囊、香囊、荷包等,用五色丝线或破布缝制而成,内含香料。 (由中药白芷、川芎、黄芩、白草、山奈、香甘松、高本杏制成)戴在胸前,香气扑鼻。
6.躲端午,是端午节的习俗,指关节新婚或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简称“臧午”,又称“臧端午”。五月初五通常被认为是邪月。在邪日里,有很多事情要避免,因为端午节有带女孩回家躲藏的习俗。
【参考资料】今日头条百科端午节?search_id=2olbvlpd1krp4w&prd=search_sug&view_id=34vuv94u23dzi8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