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哪些风俗习惯?
端午节,又称端阳,为农历五月初五,故潮汕民间俗称“五月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民间最常见的说法是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为了纪念他,楚国人民在这一天划船,向河里扔玉米。这种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一种节日。南朝梁宗茂所著的《荆楚年记》中已记载:“五月五日有赛跑,民间相传,屈原投汨罗,受伤而死,故屈原投汨罗。”他命令一艘船来救他。直到今天,这场比赛都是他的遗产。”记录。现代学者对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解释。有人说,这个节日起源于吴越人的龙图腾崇拜;所以我说这个节日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夏至;有人说,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邪月邪日禁忌。这些学者指出,现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远比屈原的传说还要古老,为这些习俗的起源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解释。事实上,作为一个民间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始终与原始崇拜和禁忌活动有关;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这个节日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民俗习俗的混合体。而屈原的故事恰恰为这些古老习俗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广泛流传也就顺理成章了。唐宋时期,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内容已基本固定。。如今,潮汕五月节的许多民间节庆活动仍保留着唐宋时期的旧俗。例如顺治《潮州府志》中说:端午节,在门上放艾草,艾草形状如虎,并立角黍,采百味药材,熬汤供沐浴。比赛就像老规矩。各县《县志》的记载大体相同。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花、沐浴药汤等习俗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赛龙舟,在古代应该是祭祀龙神或水神的仪式。到了唐宋时期,这项活动就带有浓厚的喜庆娱乐色彩。中唐张剑锋写《赛马歌》:五月五日,天高云淡,杨树缭绕。过河,唱晓莺。使者还没有离开县城,就听到江面上有和谐的声音。使者出门无事,马前已画红旗。两岸衣袍撕破香,银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霜刀。鼓声三响,红旗升起,两条龙跃出水面。千剑飞浪,万雷破浪鼓声。鼓声越来越急促,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两条龙仿佛瞬间就看向了那个印记。坡上的人们叫喊声如雷霆万钧,电线杆上挂满了彩虹灯。前面的船抢了水,中标了,后面的船却失势了,白摆手了。眉头酸痛,血淋淋的,脑袋不定,朋友们的心都在颤抖。另一面正在燃烧。胜负只分奖罚,十船五船往来海峡两岸。过了一会儿,他们不再玩弄一切,把纹身都摘下来,写在请柬上。 ……(《全唐诗》第五封卷一)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赛龙舟的情景:江上两船争冠,人影飞舞,鼓声雷鸣。 ;河两岸,观战如云,人们倾心欢呼;当地官员也到河边观看比赛,与百姓同乐。 《补充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了南宋时期西湖赛龙舟的情况,与《赛歌》中的描述几乎如出一辙:端午节那天,有六艘龙舟参加。在拉ce.湖中央竖起了一根基准杆,上面挂着彩缎、银碗、钞票,胜者就是胜者。这一天,盛况空前,“舟船悉开,游人如蚁”。杭州府知府亲自到西湖边的一清塘控制秩序。据潮汕旧志记载,端午节期间,“好人竞龙舟,手执银牌、彩旗,悬于江心,听龙舟争鸣”(乾隆《澄海县志》),以及“官吏各设酒行观食”(乾隆《揭阳县志》)。可见,明清时期当地的端午节节日朝代与上述唐宋场景基本相同,潮汕地区赛龙舟也有一些地方特色特点。首先,赛龙需要很长时间。光绪《朝阳县志》称,从五月初一开始,“农历五月初一,各村寨都响起金鼓,谓之龙舟鼓……从此,江湖赛一连几个月。”其次,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和一定的禁忌。通常乡村寺庙里都养着龙舟,船上的龙头被拆下来放在神桌上,被尊称为“龙头爷”。农历五月,龙舟下水前,必须烧香祈福;五月底,龙舟“摆”“请”进庙,带上祭品祭祀。如果当年获奖的话,牺牲会特别丰厚。这些特征或许就是百越的遗产。插艾花、药汤浴的习俗吃了巫术。五月夏至,气候温暖湿润,毒虫出没,瘟疫流行,极易对人类造成危害。因此,古人把五月初五视为邪月邪日,用巫术驱除疾病。他在巫术行为中,在使用咒语、巫舞、符咒的同时,还使用了苦兰、艾草、菖蒲、雄黄等药物。这种药具有芳香解毒的作用。后来,端午节用这种中草药驱毒避瘟就成了习俗。插艾草的习俗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月记》,其中记载,5月5日,“采艾草为人,悬于门上,以困毒气”。据顺治《潮州府志》记载,“门上插艾”就是和古代的习俗一样。澄海、南澳、普宁等地的县志也记载,端午节期间,妇女“把艾叶、石榴簪插在头发上,小孩子用彩丝缝制小荷包,裹上雄黄粉,戴在头上”。它们被当作护身符,据说可以辟邪。”这类似于将艾条放在门上。药汤沐浴的习俗较早出现在文献中。汉代《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采兰沐浴”。在潮汕,这种习俗一直存在。具有驱病避瘟的巫术色彩,增加了保健作用。潮汕人把五一节视为除虫除病的“圣日”。除了插艾、沐浴之外,还有进食的习俗。例如,在饶平地区,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从家里取水”。他在歌唱时打井花,将艾草浸泡在里面,以饮一日,引来新的一年”(光绪《饶平县志》)。在澄海潮安一带,有是五月节中午吃珍珠花花(即白苞)的习俗,据说可以排除腹部毒素,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也让孩子吃炒鸡蛋,以消除营养不良,给老人做糯米、瘦肉汤,可以明目。清代饶平县五月节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这一天小学生给老师送礼物,无论怎样送的礼物很多,只是用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这是一个好习俗,《饶》《平县志》记载:五月初五,“送师节,富贵”。且大方为宜”。遗憾的是,这个习俗并没有不被保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