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我国各族、各地区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也说明了人们对春节的特殊感情。
【解题流程】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祭拜天地、家神、长辈,然后出去拜年。拜年不分亲疏,不分远近,正所谓“拜年不分大小”。当新年的客人来到你家时,你总是想方设法地挽留他们,并用糖果招待他们。拜年一般要持续到大年初三、初四。
人们也有在过年时判断生产情况的习俗以大年初一听到的鸟鸣声为主题。钟鸟先鸣,宜养鸭;喜鹊先鸣,宜养鸡。黎明时麻雀飞翔,预示着丰收。人们还认为,在新年的第一天听到狗叫不是一个好兆头。
除夕夜12点,家家户户都会将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家门口,寓意新的一年会招财
大年初一、初二一年,有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打水,甚至不生火。食物提前煮熟,称为“年夜饭”。初三才开始挑水,在井边烧纸钱,说是“买水”。初二还必须把门神摘下来烧掉。俗话说:“初三烧门神纸”。农历正月,大家求健康。”新年伊始,写字时,先在红纸上写下一张“新平凡纸”,上面写着“蛇笔动,万事如意”。 ” 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很大,没有锣鼓或锣鼓很少的时候,人们就敲锣打鼓。铁罐当锣鼓。因此,东北民间有“正月中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节是东北民间节日的中心。正月十五,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也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台子等造型。月,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唱各种丰富多彩的歌词。采莲船从村寨到家家户户,对每家每户都唱着“老人长寿,少年安宁,家庭幸福,四时安康”的歌谣。太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转,八仙上门,财源广进”、“十福”等吉祥话祝福。
此外,东北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点燃栗子、梨等果树,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边敲,一边问道:“能结出果子吗?”旁边一人应道:“一定会开花结果的!”据说,这样做的话,新的一年枝头就会结满果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