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的由来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节日。原是古代百越部落崇拜龙图腾的图腾祭祀节日。百越之地,远古就有赛龙舟祭祀龙祖的习俗。

2.由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杀,端午节后来被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有的地方还有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纪念。 。

3.一般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的百越图腾祭祀。端午节被视为“邪月邪日”。它起源于北方,注入夏季“防病防疫”习俗。还附有纪念屈原的作品。跳江自杀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最终形成了沿袭至今的端午节文化内涵。

4. “端”字是“最初”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农历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是“午”月,于是“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燕京纪事》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初五,上书‘端午’二字。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端午节分为大端午节和小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十五。.

2.端午节的习俗

1.远古时期,在百越之地,每逢农历正午,阳气旺盛,就用雕有龙形的船来庆祝节日。古代有以赛龙舟的形式携带粽子等贡品祭祀龙祖的习俗;至今,赛龙舟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典籍中最早记载的端午节,应该属于西汉的“猫头鹰汤”。 《史记》《孝武本纪》引春燕云:“汉遣东君送孝,五月五日,作鸮汤,赠诸官,乃恶鸟,故食之。” ”粽子,端午节的主角,出现于东汉时期。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食品。

3.喝蒲酒、雄黄、朱砂酒,撒上酒。明代冯应景《月灵广义》云:“用朱砂酒五日,可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则有没有蚜虫(古书上说的毒蛇)蛇祸。还要洒在墙壁、门窗上,以驱除毒虫。”这个习俗广为流传。

4.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时,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尖)或石榴、大蒜。通常将艾草、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上五瑞之首,象征着驱邪之剑。因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认为感受“百阴之气”,叶子呈剑形,插在门口,可辟邪。

5.香囊、香囊又称香袋、香囊、荷包等,用五色丝线或碎布缝制而成,内装香料。 (由中药白芷、川芎、黄芩、白草、山奈、香甘松、高本杏制成)戴在胸前,香气扑鼻。

6.躲端午节,是端午节的习俗,指关节新婚或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简称“藏吾”,又称“藏吾”。习惯上把五月五日视为凶月、凶日,很多事情需要避免,因为端午节有带女儿回家躲藏的习俗。

扩展信息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的,有20多个名称,堪称“端午节”的名称。最受欢迎的假期别名。如端午节、端阳节、重武节、重武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嫦娥节、蒲节、端午节、浴兰节、屈原节、浴兰节、五一节、女儿节、地拉节、诗人节、龙节、午日、元宵节、五旦节等。

《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法定节假日和纪念日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国公民放假的节日:... (五天)端午节,休息一天(农历端午节)……”据此,从2008年起,端午节被正式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随着文化日益多元化、信息日益丰富,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诸多挑战。这个紧急要求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