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起源、生活习惯及民族特点
【风俗习惯】
阔石节和浴池歌唱比赛
傈僳族的节日很多,较大的有“阔石节”、“新米节”等。 “节”、“刀杆节”、“火把节”、“丰收节”、“浴会”、“歌会”、“射弩会”等。“阔师节”又叫“耀西节”。 “阔时”是傈僳族的音译,意为“岁首”、“新年”,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去多是通过观察物候来确定日期,各地没有统一明确的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12月20日每年的二十二是“蒯节”,让全国各地的傈僳族同胞可以过节。迎接新年,一起庆祝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普遍酿水酿酒,杀鸡杀猪,捣年糕,准备各种丰盛的食物。她们还需要摘下与家里男性人数一样多的松枝,放在门口,希望能够治愈疾病,带来幸福和吉祥。按照汉族的习俗,除夕夜要吃团圆饭。即使人在异国他乡,家人也要给他留个座位,摆上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去别人家。即使是离散的父子兄弟,也不允许彼此来往。直到大年初三才解除限制。大部分地方,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就聚集在日光浴区或空旷的地方,进行各种活动。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一些傈僳族同胞还到泸水县登更澡堂参加“浴歌大赛”。
有趣的是,在蒯节期间,傈僳族同胞磨出来的第一块蛋糕会先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世界带来了食物”。傈僳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狗和谷物的传说。其中一则说,远古时期人类浪费了太多的食物,众神发现后勃然大怒,下令将所有食物带回天庭。人类正面临灾难。就在这危急关头,一只狗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天宫盗取粮种,拯救了人类。
傈僳族农历2月8日是刀杖节。根据传说,傈僳族农历2月8日的刀杖节是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大恩大德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将这位英雄的忌日视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登刀山、下火海等象征性仪式来表达对英雄的水火报恩。刀竿节这天,几位壮汉首先进行了“走火”仪式。他们光着脚,跳进烧红的煤炭中,表演各种特技。第二天,他们把36把磨好的长刀,刀刃朝上,用藤条横绑在两个20多米高的木架上,形成了刀梯。表演者赤手空拳从尖刀刃口爬上顶端,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今天,这个激动人心的传统记忆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英雄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浴歌赛”又称“沐浴春节”,也是傈僳族传统的节日盛会。现在已超过傈僳族新年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多公里处的登更、马掌河温泉内。那时,邻近县区的人们都身着盛装。那里有很多人带着干粮、行李,甚至还有炊具。平时安静的温泉现在已经布满了帐篷,挤满了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原来以沐浴治病为主的春节沐浴节,如今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歌舞升平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上百人成群结队,竞歌吟诗,瞧为寻找爱情伴侣,彻夜不眠,乐此不疲。
“河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爱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青年男女将聚集在怒江畔唱歌、跳舞、玩耍。他们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海滩上挖一个沙坑,把亲人抬进“埋葬地”,并装作很伤心、哭泣的样子,唱着丧歌,跳着丧歌。闹完之后,喜欢的人就拉出来了。他们认为,通过这项活动,一来可以表达恋人之间感情的真挚和深厚,二来可以埋葬依附在喜欢的人身上的“死神”,让喜欢的人能够长久地活下去。健康生活。
“咀嚼烟草
傈僳族男女有嚼烟喝酒的习俗。客人来时,必须赠送烟丝;男人和女人在寻找伴侣时必须扔掉烟丝。盒子是一个令牌。由此可见烟丝在傈僳族生活中的作用。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入一些用槟榔根、梅树皮等制成的黑烟,和栗叶。慢慢咀嚼凝胶状物质和熟石灰。很快,你的嘴唇就会被涂成椰红色。如今,一些女性认为嚼烟是不礼貌的行为,戒烟已逐渐成为她们的自觉行为。
“贴面酒”,又称双杯酒、同心酒,是傈僳族的一种嬉戏方式。男女应酬,常将自己酿制的高浓度酒存放在家中招待客人,至于宴会上歌舞升平,重大场合,常喝临时酿制的水和酒以避免喝醉。傈僳族饮酒时最原始的容器是竹筒,现在有时也使用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拿竹筒盛酒与客人分享。面对面地一起喝完,酒不能溢出,否则就得从头再来。喝“面对面酒”绝对不是为了避免男女之间的猜疑。夫妻共同赴宴时,丈夫与其他女人面对面喝酒,妻子与其他男人“双杯”也很正常。
新来的局外人到乡下经常被当地人搞得脸红、肿,但主人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原来,主人和客人两人喝“边酒”时,主人怕酒洒出来,所以把管口稍微向客人倾斜。客人害怕了酒洒了,自然张口迎酒,主人却喝得少了。不过,这种饮酒场景确实是独一无二、罕见的,常常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温泉“泉浴”
江夏谷的傈僳族至今仍保留“春浴”的习俗。河两岸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聚集沐浴的地方。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货和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搭建竹棚,或者找山洞休息。泡温泉三五天,泡个澡。温泉分为上池和下池。一般男在上池,女在下池,但距离较远。有些人一天洗澡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沐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和生产中。新年。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区,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温泉诗词大赛”。届时,远道而来的歌者将前来比拼歌唱、诗歌。这时,温泉附近点缀着白色的帐篷,日夜燃烧的篝火,配上甜甜的米酒和香喷喷的年菜。歌手们一边品尝着带来的美酒佳肴,一边朗诵诗词对歌。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中,新老歌手为春节增添了欢乐。借助“春浴”诗词比赛对歌曲的潜移默化,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
除本次活动外,福贡地区傈僳族青年还将举行“头上射鸡蛋”射弩比赛。比赛期间,一位年轻的g 男子携带箭袋并手持十字弓。他的爱人头上顶着一个碗,碗底放一个鸡蛋(或者头上放一个木碗,碗里有米饭和鸡蛋)作为靶子。他站在几米外。外部。比赛开始后,年轻人冷静地拉弦、搭箭、射箭。只听“啪”的一声,鸡蛋飞了起来,他的心上人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比赛,是一项考验技巧、考验勇气、考验真情的活动。当然,手艺差的年轻人宁愿错过鸡蛋,也不愿伤害自己的心上人。
[编辑本段][社会活动]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是玉米、荞麦等,喜欢喝茶、喝酒、吃肉。房屋多为吊脚楼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木屋或木房子。服装因地而异。男子大多穿着亚麻长袍和及膝的黑色长裤。戴黑色、白色或蓝色的发髻。女性多穿右前上衣和百褶裙。头上戴着“矿石”串珠帽或用贝壳碎片和珊瑚珠制成的各种彩色头巾。过去,因服饰颜色不同,俗称“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
弩毒箭
明代《景泰云南书志》记载:“著名的傈僳族……常在弩中携带药箭来猎杀动物。 ” 《南诏野史》载:“较强者,即傈僳族……尤善弓弩。每次他让妻子背着小木盾向前走,她就从后面射击,击中小木盾,不伤及女人。”这是历史上对傈僳族高超弓弩技艺的记载和描述。
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地区,曾经漫山遍野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走兽在林中漫步。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发明创造了多种生产工具,并形成了一套与猛禽猛兽作斗争、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和能力。 。其中包括弩和毒箭。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动力射箭的弓。傈僳族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齿和弩机组成。弩板采用坚硬而富有弹性的岩桑木或青冈栗木制成,有不同尺寸。弩弦是由4股粗细适当的细麻丝捻制而成。弩牙和弩机是由骨头制成的。使用时,将坚韧的弩弦拉至弩齿处,将箭放在弩身上,瞄准目标并触发弩机,利用弩板和弩弦的弹性将箭射出。
弩箭是用竹块制成的,头部的尖端可以配备铁箭头。尾部配备竹皮制成的三角尾翼,增加飞行稳定性。有普通无毒箭和有毒箭两种。普通箭一般用来射鸟、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对付凶猛强壮的虎、熊、野猪等大型动物,必须使用毒箭。这种毒药是由剧毒的野生植物黑草的根茎酿制而成。把它涂在箭尖的小凹槽里,就变成了毒箭。这种毒箭毒性极强。当箭射入体内后,与血液接触就会迅速流遍全身,使动物中毒而死。
傈僳族的弓箭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形状的确定、材料的选用、箭头的安装、箭翅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它体现了傈僳族人民的科学才华和智慧。
傈僳族的毒弩不仅是他们传统的狩猎和生产工具,也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反抗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武器,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 ,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今,傈僳族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生产工具,使用交叉弓的数量已大大减少,但在许多体育比赛和群众娱乐活动中仍然频繁出现。
顶杠、秋千
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源于生产生活。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娱乐和健身于一体。比较受欢迎的有顶杠、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竿、滑索赛、抱石等。
顶杠是一项非常简单、方便、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 。不需要特殊的场地或设备,只需一根木杆和一小块平地即可。可以在晚饭后或工作休息时间进行。具体形式是:用一块长约2米、粗如碗口的木头作为顶杆。比赛时,每人握住木杆的一端,将其举至略高于肚脐的位置。双脚呈弓步姿势,站稳前脚保持身体平衡,后脚向前推进,身体前倾,将对手推出规定限度即可获胜。
这项活动虽然简单,但想要获胜,必须兼具实力和经验与技巧,只有通过两方面的巧妙结合才能实现。例如,当双方胶着时,可以突然摆动身体和木杆,造成对方重心不平衡,然后趁机将对方推出界外。或者利用杠杆原理,前手轻轻抬起顶杆,后手向下压,四两次就能达到移动千斤的奇效。
荡秋千是傈僳族群众最喜爱、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娱乐活动。傈僳族的秋千分为“荡秋”、“车秋”、“磨秋”三种。
《当秋》用绳子或藤条作为秋千绳,挂在高大树木的水平树枝上或专门设计的秋千架上。荡秋千的方式有单人秋千和双人秋千两种。比赛方式是咬指定的叶子或挥出最高的叶子来获胜。
“车球”因其形似纺车而得名。 “车”是由两个相互交叉的长方形木框架制成的。一根轴穿过交叉点,可以在木桩上旋转。一个吊凳与轴线平行地绑在四个框架上。比赛方式:4人一组,分别坐在4个吊凳上。它们与“汽车”一起绕其轴旋转。当它转向地面一侧时,用力推动,使“汽车”不断旋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圈数最多的人获胜。
“墨秋”由立柱和横梁组成。柱子高约1.5米,小咧嘴叮轴从顶部切出。横杆长约五六米,中间钻一个小孔,套在立柱顶部的磨轴上,使其可以转动。因为它旋转时,两端像秋千一样上下摆动,又像磨磨机一样左右移动,故而得名。使用时,横杆两侧人数相等,同时握住横杆,趴在上面。如果人的脚着地,用力一推,魔球就会飞来飞去,两端交替上下,惊险有趣。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人勇敢的精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