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1.挂婚灯(点灯笼)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都有点灯、点吊灯的习俗。由于潮州话中的“灯”和“丁”字发音相同,点灯和生孩子发音相近,所以潮州人认为点灯是生孩子的吉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提着灯笼,备好纸香和银香蜡烛,去乡下的寺庙里点火,挂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挂喜灯”。
2.赏灯
元宵节之夜是月圆之夜。若天晴月朗,时髦人士的灯笼与满月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乡镇、县市设立灯棚展示灯笼,农村寺庙也成祠堂里挂着大灯笼、灯笼。孩子们提着买来的或自制的小灯笼,三五成群地穿过大街小巷去“扎灯笼”。有庆祝活动。从农历十一开始,称为“七灯”(即“七丁”)。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去村里的祠堂挂灯笼。这被视为新生儿进入氏族的仪式,每晚都会举行婴儿仪式。去祠堂点灯笼,接受村民的祝贺,直到18日熄灯。
3.吃顶茶
以前,家里有男人的家庭都会准备茶点,邀请亲戚来吃吃喝喝。这就是所谓的“喝鼎茶”。当晚只要心情好,即使没有受到邀请,走进任何一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4.制作鼎表
有宴请宾客时有两种宴席。一种叫“龙船宴”,用许多方桌连在一起,客人围在两边吃饭,形成“划龙舟”一样;一种叫“龙船宴”。另一种叫“赛马”,即无论多亲密的朋友或亲戚,互相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吃完再离开。主人会重新摆好菜品,迎接另一批客人的到来。不断地。后一种宴会通常由较富裕和慷慨的家庭举办。旧社会,时尚人士争强好胜,很注重面子。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非常注重经营餐桌,并以此为荣。即使是贫困家庭,为了不丢面子,也到处借钱,导致负债累累,或者忍痛卖掉兄弟,用得到的钱来支付繁重的办公费用。这是什么人们常称之为“生孩子”。 “卖阿大”这句话的由来。
解放后,由于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时髦人士虽然仍有摆小桌过元宵的习俗,但大多改为自己家里,他们仅限于招待较亲近的亲戚和朋友。良友,富俭依人,无人顾及。
5.荡秋千
荡秋千俗称“逡丁秋”。由于潮州地区春天来得早,中原地区直到清明节才适合荡秋千。当天,一些村庄组织秋千比赛或表演,不少村民自发绑起秋千玩耍。有的甚至演化出奇怪的习俗。例如,揭阳市桃山乡正月期间,男女老少都可以荡秋千,但元宵节,男人和女人都不能荡秋千。秋千棚上的禁忌。在潮州的一些村庄,每逢元宵节晚上,都要在榕树下荡秋千,村民们把粪便倒在年轻夫妇身上,以求当年生个男孩。
6.猜灯谜
以前,潮汕的猜灯谜活动只在元宵节晚上举行,灯贴上贴着一张张写着灯谜的纸片,供看灯的人猜。随着识字人口的不断增多和谜语知识的普及,猜谜语活动在各个节日都盛行,但最盛大、最热闹的还是元宵节,挂谜语灯也成了猜谜语。新中国成立后,元宵灯谜在潮汕各地更加流行。其中,澄海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
7、斗畲歌
畲歌其实是畲族传入的一首优美动听的采茶歌。当晚,从农村选拔出来的帅哥们打扮成采茶姑娘,成群结队,提着花篮,载歌载舞,表演着采茶的活儿。 “采茶姑娘”的舞步跟着前面两位领队的脚步。委婉而感人。
8.准情人节
封建社会,未婚女子被关在闺房里,不准自由外出。他们只有在重大节日才能结伴出游,因此元宵节赏灯往往是未婚男女见面或恋人见面的机会。潮剧《陈三五娘》讲述了青年男女在元宵节赏灯时一见钟情的故事。
9.讨喜事
元宵节,不少村落设坛祭祀p诸神。寺庙、祠堂灯火通明,烟雾缭绕。信徒们争先恐后地顶礼膜拜。他们非常拥挤和热闹。祭坛前摆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蜡烛、大吉(潮橙)等祭物被视为圣物。到寺庙参观的男男女女纷纷收集祭品并带回家。这就是所谓的“寻求快乐的事情”。人们相信使用这些神奇的物品可以给家庭带来平安,增加财富和子孙。那些把圣物带回家的人明年必须归还或归还更多的圣物。于是有人趁着人多,偷偷拿走祭坛前的祭品回家吃饭,寓意“吃得发财”。
10.敬糖狮子
潮汕元宵神前拜糖狮子,祈福吉祥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万事如意。相传狮子是中国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它可以辟邪,是庄严、富贵的象征。一直以来都特别受到时尚达人的喜爱。香港潮州诗人邱宜山(化名石头翁)吟诵《元宵》诗:“元宵在龙翔,潮州风情民俗如故乡;是晚神祈福,糖狮子和水果代表和平。”这首诗清楚地解释了香港。时髦人士流传着元宵节拜糖狮子的习俗。
糖石是一种用白糖(将糖浆倒入雕刻模具中成型)制成的糖果。它色彩鲜艳,造型图案优美,造型多样,集工艺美术、饮食文化、风土人情于一体。一具身体。它们成双成对,大的威力大,小的威力大。可爱又可爱。元宵节之夜,千家万户拜糖狮子,向神明借用,祈求吉祥。明年元宵节他们会全额归还,故称“敬糖狮子”。
11.正月十五,有的乡镇、村庄在祠堂、街巷空地搭起色彩缤纷的棚子,并在里面安放巨型泥塑弥勒像。佛陀的头上、肩膀、肚脐、大腿上都放置了形状各异的“泥快乐童子”。站在约4米外的人们将铜钱投向佛像,扔出去,击中的人可以带走“快乐男孩”。如果击中头顶、耳朵等处,就会有铜钱的赠送。据说,如果中了奖,则是早生子、发财的好兆头。
12.送香船
送香船就是送瘟神。这个仪式是行于潮汕及全国各地。这就是“纸船烧烛天”的习俗。 “香船”是用竹子绑着纸做成的。有的直接绑成船形,有的则做成张口露牙的大腹河豚鱼。这天,村民们还隆重邀请外地亲友送香船,热闹非凡。
13.榕树
潮汕的一些村庄,元宵节放灯时,门顶上会挂一把榕树的竹枝和叶子。
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江南的陈友谅得到军师何野云的辅佐。他所向无敌,进军朝阳。正月十四早上,一名妇女来到叛军营地,向叛军喊话:救她的命。这个女人,原本是一个富翁的婢女。财主听说叛军到来,担心自己的家被抄袭,就偷偷派人去联络元军,准备将自己的婢女献给元军首领为妾。婢女闻讯,连夜赶了过来。在叛军营地,他请求帮助。陈友谅闻讯,愤怒拔刀,命兵擒拿财主,进攻元军。女子低下头,表达了谢意。
当命令传到中国军队,他们正准备离开帐篷时,女子突然跪下说道:
“起义军怜悯弱者,抵制暴力”救奴隶一命,奴隶应该报恩,抱环结草,只是一个奴隶而已,邻居老乡都是好心人,恐怕叛军来的时候否则,他们就会被错误地牵连。出兵请三思而后行!”
陈友谅听了,皱眉持剑不语。这时,军师何野云上前说道:“此事并不难。回家后,可以告诉村里好心的人,在门上挂一把榕竹枝作为记号。叛军若见榕竹,便不进门惊扰。是!”
“好!”陈友谅让女子赶紧回家,偷偷按照军师的计划行事。
正月十四下午之后,陈友谅的起义军攻打元军,俘虏了财主,面对记者的门上挂着一棵榕竹,果然,邱没有过错。从此以后,每到元宵节,这一带的村民也放灯笼的时候,在门顶上挂一把榕竹叶。
14. W走桥
元宵节期间,潮汕一些地方有走桥的习俗。比如在揭阳,当天榕城的大小桥梁都挂满了彩灯、彩旗。新装修后,男女老幼争相过桥祈福。大同街上的石猴桥是最热闹的桥。人们认为触摸桥头的石狮子是一种幸运。在普宁红阳,有400多年历史的太平桥被称为“头桥”。桥头有石狮子两只。据说孩子们“形狮鼻,写雅字”;青年男子“摸狮腹,娶贵妻”;女人“摸狮子的耳朵,生下儿子”。还有,过桥的时候不要回头,否则会不吉利。
15.参观祠堂
过去,rura有些地方规定,当年出嫁的新娘子必须到祠堂看花灯,这叫“新娘落祠堂”。新娘到祠堂烧香祈福后,要绕堂一圈屏看花灯,然后再看祠堂前的花灯。“神圣前戏”不仅仅是祈福,也可供当地人观看和相互了解。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很少见了。
16.坐菜园
元宵节晚上,有些地方的未婚姑娘会与同性组队,悄悄潜入别人的菜园,然后害羞地坐在芥菜上,这就是所谓的“明天坐下来选一个好丈夫”。现在这种民俗已经消失了。
扩展信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宵节或元宵节,是元宵节。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它是中国和海外华人的文化节日。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正月是农历的正月。古人称夜宵,所以农历正月十五,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元宵节。在中国古代习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统称为三元节。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