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族节日: 1、闭关节,傣语“海瓦萨”,定于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2、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3、泼水节傣语称“桑坎比麦”或“冷河桑坎”,意为六月新年。时间为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公历四月中旬)。大约在农历清明节后十天左右举行,象征着“最好的日子”。二、傣族的生活习惯和服饰特点: 1、饮食习惯 傣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则喜吃糯米,一般都是现捣实吃。傣族也吃昆虫。傣族地区气候潮湿炎热,有很多种昆虫。常见的昆虫有蝉、竹虫、巨型蜘蛛、田龟、蚁卵等。傣族有吃花的习俗。常吃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米花、甜菜花、香蕉花、苦菜花、刺梨花、金雀花、鸡蛋花、苦棘花、曲根花、菜花等。傣语称“莫邪”的花约有30种。 2、建筑习惯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民居的特色。西双版纳、德宏瑞丽的傣族竹屋风格独特。该建筑近正方形,共两层。上层有人居住,距地面约7英尺。下层没有围墙,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物品。屋顶是双坡的,大部分覆盖着编织的“稻草排”。拾级而上,有一个走廊和一个晾晒平台您可以在此烘干物品并享受凉爽的空气。 3、服饰特点:傣族服饰,男子多穿无领、双襟或大襟小袖短衫,长裤,天冷时穿毡衫。他们经常用白色或绿色的布包住头部。男性纹身的习俗非常普遍。它不仅表达勇敢,而且可以辟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在11岁左右的时候就会纹身。纹身多为虎、豹、狮、龙、蛇、鹰。女性传统上穿着窄袖短裤和筒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着白色或深红色的细腰、宽下摆内衣,下穿各种颜色的裙子。德宏、芒市等地的妇女婚前穿浅色上衣、长裤,系小围裙,婚后改穿上衣、黑色裙子。傣族发展状况延伸资料:建国前新中国时,傣族地区生意十分萧条,货少物价高,奸商从中牟取暴利。大部分傣族人民都受到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地区各州县纷纷设立百货、民族贸易、对外贸易、农具、食品、药品和餐饮服务等公司。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小额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国际交流、区域展览等多元化、高水平形式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以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科学耕作,积极发展农业。农业机械化等,促进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