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摇摆,就是拉着绳子移动的意思。它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初名千秋,后为避讳改为摇摆。古代的秋千多是用树枝做成的,上面系上彩色丝带。后来逐渐发展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深受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2.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是用皮革制成的,球的内部塞满了头发。蹴鞠的意思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3、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日明媚,春雨落下,树苗种植的植物成活率高,生长快。因此,我国自古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也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造林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4.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期间人们喜爱的活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白天玩耍,晚上也玩耍。到了晚上,风筝下或稳风线上挂起一串串色彩缤纷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些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就会剪断线,让微风带着他们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扫墓
清明节扫墓,对祖先来说叫“尊时”。其习俗源远流长。明代《帝都风景记》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扛着竹竿,轿马背上挂元宝,满街都是人们祭拜,祈祷,哭泣,给坟墓除草加土,烧蒲锭数次,在坟墓上放纸钱。如果不见纸钱,坟墓就孤零零的。哭完之后,不归,而至香树下,择一园,排坐醉。”其实,扫墓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不一定是清明节期间。清明节扫墓是秦朝以后的事情。它直到唐代才开始流行。 《清通礼》云:“元旦、寒食、霜降等节日,人们祭祀扫墓者。期间,他们穿着便衣,携带酒菜和祭祀工具,前往坟墓。”砍草砍树,封树,砍荆草,故名扫墓。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6.插柳
据说,插柳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农耕创始人神农氏“教民如何耕种”。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预测天气。有句古谚说:“雨时柳枝青,柳干时天晴”。黄巢起义时规定“清明节持续一段时间,以戴柳为数”。起义失败后,佩带的习俗柳逐渐被淘汰,只剩下插柳。柳树有旺盛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不开花,无心栽柳成荫”。柳树插入土壤后就会存活。它们将生活在任何插入的地方。年年插柳,地方成阴。
关于清明节插柳还有一说:原来中国人把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视为三大鬼节,百鬼出没。为了防止鬼怪的侵扰和迫害,人们种柳、戴柳。柳树在人们心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相信柳树可以辟鬼,被称为“鬼恐怖树”。观世音菩萨将柳枝浸水救度众生ing 众生。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在门上插上柳枝,可以防止一切鬼魂入屋。”清明是鬼节,柳枝发芽时,人们自然会栽柳辟邪。
7. 射柳
射柳是一款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记载,鸽子被放在葫芦里,然后葫芦高高地挂在柳树上。用弓射了葫芦,鸽子飞了出去。胜利取决于飞鸽飞行的高度。
8、斗鸡
斗鸡是古代清明节期间流行的游戏。斗鸡从清明节开始,一直持续到夏至。我国最早的斗鸡记载可见于《左传》。到了唐朝,斗鸡开始盛行,不仅在民间,就连政府官员也盛行斗鸡。错误参加了斗鸡。例如,唐玄宗最喜欢斗鸡。
9、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往清明节期间,乌通、乌镇、崇福、周全等地都有这一民俗活动。活动。其中以舟泉马鸣寺蚕花会、青石双庙蚕花会最为精彩、盛大。马明寺位于周全镇西。它在当地被称为“寺庙之王”。每年的蚕花节,人头攒动,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艇、做台湾亭、拜香凳、打拳、放龙灯等。有爬电线杆、唱戏等十余项活动。其中一些活动是在岸上进行的,而大多数活动是在岸上进行的。在船上进行,很有水乡特色。近年来,乌镇香市蚕花会只有迎蚕神、踩白船、扬高竿等少数几个项目,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10、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拔钩”。使用的主要器材是一根粗麻绳,两端有许多小麻绳。古代比赛以一面大旗为界,哪一方先将另一方拉过中线(代表河流)即为胜者。唐玄宗时期,清明节期间举行了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清明拔河就成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