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它是中国八个重要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通常是公历 4 月 5 日。清明节前后,节日期间很长[1]。有两个版本:10天前和8天后,以及10天前和10天后。这20天都是清明节。
说起清明节,就得从一个节日说起——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寒食节,距离冬至还有108天,距离清明节只有一两天的时间。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禁火。 ,不准用火做饭,只能吃准备好的热食和冷食,故名。
O清明节的起源据说是从古代帝王将相的“上坟”仪式开始的。后来,人们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 “清明节”的名称也来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一个节气,清明发生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田野晴朗,大自然充满生机。 “清明”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最为恰当。
地球公转是黄经360度。当地球达到零黄经时,被指定为春分。然后就有一个节气每十五度,共二十四节气。因此,阳历上的节气日期是固定的,会因闰年而相差两天。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引导农业时代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农历,以月相为周期29.5天(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的时间间隔)。由于计算农历节气的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和数学知识,所以历代黄历中记录的每个节气的时间都必须由国家颁布(例如立春精确到年份,月、日、时、分、秒),并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计算规则。 《清史稿史献志》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解释当时的计算方法。基因从拉力上来说,农历节气的设定规则通常只确定初一为节气,中旬为中节气。两个节气的间隔是15天,这是人们计算的唯一依据。节气歌曲也是普通人掌握节气的必备知识。 。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是,去年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间)后105天习惯上称为寒食,清明节后106天。根据阳历计算要简单得多,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具体取决于当年的2月2日或29日)。从天文角度来看,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达到黄道经15度。
在古人的观念中,108是一个大数字,代表着传达圆满、吉祥、永恒、深邃。将清明定在冬至后的第108天,意义深远。清明之名,不仅是因为此时万物生长干净清明;这段时间的太阳也是清新的阳气,这段时间天地之间流动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二字来庆祝洪水消除,天下太平。
这个清明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高地亮。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并成为代代相传的习惯。郊游除了欣赏湖光山色、春光自然风光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生活增添乐趣。
清明节期间很流行扫墓。事实上,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一部分。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悼介子推。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下诏天下:“寒食应上坟”。由于寒食恰逢清明节,所以逐渐被称为清明扫墓。清明年间,扫墓活动更加盛行。在古代,孩子们在扫墓时经常放风筝。有的风筝上装有竹笛,被风吹动时能发出声音,就像风筝的声音一样。据说,风筝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清明节在北宋时期非常普遍。传世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这是北宋徽宗时期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们景象。
自2008年起,中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到了2009年,改为三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 [2]
编辑此段高速公路免收费用。 2013年4月1日,根据《重大节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清明节将成为继去年国庆、今年春节后第三个免费通行费。受欢迎的假期。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免费规定。
清明节期间,4月4日0:00至4月6日24:00,高速公路对上述时间段内小型客车(7座及以下)实行免费通行。与去年的全国大赛有何不同和今年春节一样,清明期间,扫墓、祭祖、踏青的车辆较多集中在某些路段,造成拥堵的可能性更大。据了解,今年清明假期期间,免费车辆将继续采取入口不发卡、出口不收费的快速通行模式。
编辑本段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期间禁食寒火。为了防止生冷食物对身体的伤害,人们都会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期间,人们禁止使用针具或针具。洗衣服,大部分地区禁止妇女行走。傍晚前,应在门前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防止鬼魂进屋。所以,在这个节日里,不仅有上新坟的伤心难过的泪水,还有踏青的欢笑声。这是一个独特的节日。 [3]

清明节沿江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摇摆,就是拉着绳子移动的意思。它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初称千秋,后为避讳改为千。古代的秋千多是用树枝做成的,上面系上彩色丝带。后来逐渐发展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深受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3]
蹴鞠
清明节蹴鞠是一气nd 皮革球。球的皮是皮革制成的,球的内部填充着头发。蹴鞠的意思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戏剧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并手持棍子进行的运动。古称苋苋。三国曹植的《名都》中有一句话:“击土不断”。唐代长安有大型体育场,玄宗、敬宗等皇帝都喜爱马球。章怀太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盛况:图中20多匹马在驰骋,马尾扎着,选手头戴围巾,脚穿靴子。他的脚,并持有一个球。斯蒂cks逐球击打对方。 《金枝辨析》记载,辽代把马球视为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重阳节打马球。 《晋史·李志》也记载了晋人在端午节击球的事。宋代就有“打球”舞队。到了明代,马球运动仍然盛行。 《徐文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多次到东园打球射柳。明代长卷《玄宗马球图》展现了玄宗享受马球的场景。时任官员王植有一首关于端午节看篮球的诗:“千金马带玉,球刻七宝。飞天惊雷,天上繁星满天,火页取得三胜,欢乐第一。”青云跟着易氏北京白云寺前也有大规模的骑马击球仪式。清代,天坛周围也曾打过马球,直到清代中期才出现。清代马球运动就消失了。1965年以后,西安市出现了古董马球运动,使这项古老的运动在失传多年后在中国重新出现。
踏青
又叫春游。在古代,四月的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踏青的习惯。清明节期间。[3]
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