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民居习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民居多为竹架搭建的吊草房。这种茅草屋称为千竹落脚或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汉字形状。架子材料大多扎成框架形状,楼前的挂草也做成草匾然后覆盖。大多数没有隔断,没有前后门,没有窗户,也没有烟囱。它们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建筑高度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间小屋是人形的。他们的小屋中央只有一排3-5根树叉,上面有单杠。两边斜着几根木杆,上面绑着横杆(竹片),上面盖着茅草。茅草屋结构低矮,空间不足阳光直射,泥土地板非常潮湿。
清代,畲族地区出现了土墙房屋。土墙屋是土木结构,四面筑墙。屋顶桁架直接放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覆瓦。有四位、六位或八位粉丝。福安市蛇口蛇坑里村原有一栋10间土墙房,可容纳20-30户人家。
现代佘家住宅的格局与汉族民居大致相同。它们都是民用建筑,朴实无华,装饰很少,大多是依势而建。很少有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板。纪家屋。畲族的传统房屋讲究厚重的土墙。墙壁上通常没有窗户或只有小窗户,以避免风吹和盗窃。畲族村寨一般是周围有松、杉、樟、榕、柏、枫等树木。畲族还有专业的风水师,用阴阳八卦来选址。他们的理论与汉族风水大师的理论大致相同。
1949年以后,畲族住宅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的建造和使用方式有所改善。 1978年以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了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型房屋。 1978年至1992年,据对全区141个畲族村的调查,新建住宅1036间,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大部分为砖木结构、钢混结构的新式住宅。结构。
【服饰习俗】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饰多用苎麻、棉布缝制而成。衣服的颜色多为蓝色、黑色或蓝色。男装款式与汉族大致相同,而女装款式则与汉族差异较大。然而,该地区所有县的风格都是相似的。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畲族青年男女日常服装的款式、面料与汉族相差无几。传统服装仍然只在婚礼和节日时穿着。
民国以前,畲族男子的传统服装是黑色或蓝色的门襟衫。夏季用的大排扣苎麻衬衫采用防汗、耐磨、透气、透气性好的苎麻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双排扣无领,领子上仅镶有蓝布,肩部衬有棉“肩”。苎麻衬衫分为长袖和短袖有檐衬衫取决于袖子的长度。夏天穿短外套比较常见。夏季男士穿的短裤也是用苎麻或棉缝制的。畲族男子冬季穿的大排扣衬衫多用棉布缝制而成,故又称棉衫。款式与苎麻衬衫相同。冬天,老年人也穿夹克或棉袄,都是中间敞开的。如果出去做客,就穿中间门襟、两边有口袋的“钱挂”。腰部可隐藏金钱和物品。如果棉花短缺,就将双层苎麻缝成“马甲”穿用。冬天,男人穿绿色或蓝色棉裤。裤子是直筒的,裤腿大。无论短裤还是长裤,裤腰处都连接有15厘米长的不同颜色的棉布作为“裤头”。腰带是布做的。
男士结婚礼服为红顶黑缎官帽(官帽)清代官帽),青色衣襟、胸前绣有花纹的长袍,脚穿青色布靴。除了从部落借来的官帽和布花外,男子结婚时一般都会缝制一件蓝色长袍。
畲族妇女的传统服装为黑色,右襟。各县具体风格各异。福鼎款式,通常称为福宁东路装,有大领子和小领子之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通常以水红色或水绿色为底色,绣有图案。领口饰有两个约2厘米厚的红色绒球。球的中心镶嵌着各种颜色的珠子,俗称杨梅花。球的底部由十几片布叶支撑。有的服装背面有小银饰,胸前右侧绣有小银饰。图案,两条比火车还长的红丝带是n垂于门襟,袖口镶有红、绿布(或丝)条。有些女孩的衣服没有刺绣,只用印花红布缝在衣服上。霞浦风格,又名富宁西路风格,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东部的社村和富安东部地区。它的特点是前后片的长度完全一样,而且还是裙子和鞋带的大胸款式。它可以双面佩戴。过节或外出做客时可以穿在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工作时可以穿在背面。领口低而窄,中间最高点约2厘米。大翻领一般为20厘米,裙子为12厘米。西服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延伸至左右两侧的中线,右侧为翻领边缘。斜长16cm,垂直方向6.5厘米,宽度1至10厘米以上。它由1到3组图案组成。 ,每组称为“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上按绣组数称其为“一红衣”;或按领口的刺绣分为“花领”、“一排领”、“二排领”、“三排领”。年轻女子所穿衣服上的刺绣比较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图案并列有10多厘米。领子多为花领,刺绣做工特别精细。它们主要用作服装和礼服。老妇人和少女穿的衣服较窄,只绣有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夹克的背面和领子上没有刺绣。只有衣带、肩部、领带和相应部位镶嵌有蓝色布条。福安风格,福安大部分地区及宁德市畲族女装,图案较为简单,仅衣领上饰有水红、黄、绿等虎牙图案,衣服上镶有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近袖头处绣有三角角纹(据说是高辛帝赐赐时所加印的金印),袖口处缝有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双方。
另外,妇女的裤子与当地汉族的裤子相似。过去,它们是大袖口、大裤腿、没有口袋的“休闲裤”。多为黑色,有的稍短,称为“半裤”。
畲族妇女还有缠足的传统习惯。裹脚布也称为裹脚布或暖脚布,起到保护和保暖的作用。整个画面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用白色龙头布缝制而成,带有r流苏,末端有紫红色长翻领。 20 世纪 70 年代后,打底裤已不再常见。
这种外裙也因县而异。是西式(霞浦式)围裙。裙子是黑色的,呈梯形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160厘米,中间外12厘米。两侧有对称的褶皱,每边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褶皱上有刺绣。两侧边缘卷有蓝色窄条。两侧及顶部卷有同色红、黄、蓝、白、绿条,排成彩边,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子为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白色平纹棉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须状。少女所穿的围裙多为水红色,或宽边织花。福鼎式围裙大体与西鲁式围裙相似,但裙子多为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子中部饰有淡绿色丝绸,节日时所穿的围裙上饰有刺绣。裙子上都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
畲族妇女在婚丧嫁娶时所穿的特殊长裙,称为大裙。黑色,素色,四褶,长至脚背,有筒式和裹式两种款式。与上衣相配,系宽丝腰,或系同色大丝花。有的大裙子是用红布做的,系着大丝花,用红丝打结。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的传统服装仍然是中老年妇女穿着,而青年男女则只在婚礼和重大节日活动时穿着。面料品质追求时尚,绣花变得更加复杂的。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穿着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
[帽鞋习俗]
黑缎官帽∷ 俗称“红流苏帽”、“红包帽”,是畲族男子特有的帽子。整体呈蓝黑相间,宽口,口沿敞口。顶部饰有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垂下一根红线制成的流苏。民国以后,开始使用圆边帽,结婚或去世时戴。
凤冠∷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在婚礼和去世时所戴的头饰。它有一个尖顶和一个圆嘴。它戴在发髻上,用红丝带或珠子系在下颊上。冠内层用竹篾制成,外层用黑色或深色布覆盖。中上部配有精美的银框配有小方镜,并配有微型剪刀、尺子、书籍、镜子等物品。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上覆盖着红布,上面装饰着大小不一的银片。上部的背面和侧面,名饰上挂着蝴蝶银饰,上面挂着五串小银片,两端镶着玻璃珠,上面挂着两颗三角形的银片。银片上凿有红色流苏和吉祥图案。婚礼用的凤冠上系着银饰面纱,俗称“丝须”。它由一枚长方形银牌和九串细银饰物组成。整个东西就像是一个帘子,挂在了面前。银牌上有“二龙抢球”图案,银片上有鱼、石榴、梅花等吉祥图案。
鞋子:传统盟友穿的黑布厚底(或木底)圆口鼻鞋。鞋面有红色折脊,为单鼻鞋。它是女性佩戴的。鞋口边缘饰以红、黄、绿三色。等色边缘。鞋面有两个凸脊的鞋称为双鼻鞋,多为男士穿着。民国以后,传统的鼻鞋就不再常见了。大多用作丧服,靴子则在婚礼上穿。 【发式习俗】
畲族男性的发式与汉族相同,而女性的传统发式则与汉族女性不同。
畲族已婚妇女的发型。霞浦是一种经典的“盘龙髻”(又称凤髻)。款式复杂,扎有大量假发。梳理扎发时,先将头发分成前、后两部分,后部分占r 大约三分之二。将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竹篮卷放在黑布上包好。中间用红线扎紧,斜角向上折,使后脑勺的头发蓬松,形成瓜辫形状。前端与假发用红色绒线绑紧,使假发平垂在正面;前发分成左右两股,捻成小股,从左到右呈螺旋状缠绕在头上,用发夹固定。用大银簪在头发中央盘成一个昂扬、弯曲、独特的盘龙形发髻。宁德、福安北部地区的畲族妇女头发从后脑勺开始,绕着头盘旋向上,直至半张脸,像一顶截短的高帽,呈瓜形。后脑勺呈花瓣状,头发间有数圈。一根深红色的线。两指宽的银子上面按着r发簪,插上一根银耳排和一根豪猪簪。俗称“凤凰中”。福鼎地区的畲族妇女不梳头戴假发。她们只是将长发在脑后梳成发髻形状,用黑网罩住,插上银发夹等饰物。
畲族未婚女子发型。福安畲族姑娘到了16岁以上,头发也梳成平顶帽的形状,但头上不再戴银簪,而是在头上缠一束红绒线。右额头。宁德族、霞浦畲族的姑娘们把头发扎成圆形,额前留一些刘海,用红色绒线别上两根银发簪。福鼎畲族姑娘的头发盘成圆圈后,在右侧斜插一根银簪,插上流苏。发夹上挂着类似天鹅绒的线。
其他 畲族妇女在头发上扎黑色、蓝色、红色的毛圈,以标明自己的老、中、少身份。丧偶妇女也用绿色毛圈来扎头发。
【珠宝习俗】
簪子:俗称“簪子”或“横钯”,横贯龙髻末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的垂叶,有凿刻图案。这种发夹式样代代相传,无法改变。
银簪:用银元锻造而成,宽二指,长十厘米,呈鱼骨状,上面有凿纹,用于横栓,束紧头发。
头花:置于发际线的装饰物。婚礼头花三朵一组,上面刻有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美。
耳环和耳板:与龙髻相搭配,耳环通常是在sh中制作的。倒问号的猿;耳板在靠近耳朵的地方有一个弯曲的军衔,下面悬挂着一枚银牌。
【饮食习俗】
畲族饮食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以大米、红薯为主食。杂粮有小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草、南瓜、薯类、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菌、山野菜、鱼、肉、蛋等。 节日食品比较有特色的有黑米、须贺叶粽子、糯米糕等。
黑米:农历三月初三吃。黑米的制作方法是用山上野生植物乌敏树(杜鹃花科、乌饭树)的叶子,在石臼中磨成碎片,然后存放在布袋中。将袋子放入铁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熬成汤,让其释放。紫黑苏p出来后,除去袋内的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浸入汤汁中,数小时后取出,入木蒸笼中蒸。黑米色泽黑蓝,松软可口。因为五念能开脾,防腐蚀。因此,将黑米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这样几天也不会腐烂。吃黑米有备春耕、迎丰收的象征意义。
苏嘎粽子:俗称“苏嘎粽子”,一般在端午节、端午节吃。将精选的优质糯米倒入碱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将两片须贺叶对折,形成一个槽。然后将泡过碱水的糯米舀入叶槽中,形成20厘米长的玉米芯状须嘎叶粽。 ,放入锅中煮十多个小时。期间端午节,粽子不仅供奉祖先,也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獍粑:畲族逢年过节、“七月半”和冬季节日都会制作糯米糕。寓意时光(獍)轮转,年年生活甜(粘)。糯米糕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浸泡一天后沥干,放入木蒸笼中蒸熟。倒入石臼中捣碎,捏成小丸子或饼状食用。
本回答来自南北游旅游网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