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肚兜又叫“抹胸”,潮汕人称之为“肚腰”,因为盖在“肚”上,绑在“腰”上。潮汕地区的围裙形状略扁,呈八角形或椭圆形。它是用边角料制成的,由两层或三层对称的厚织物制成。表面由数十块三角形小布组成,上角有缝线。长布带是用来挂在脖子上的,角两侧也有带子,可以系在腰部和背部。潮汕地区很多孩子常年都戴着肚兜,以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加衣服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皮(俗称“软肚皮”)是身体比较娇嫩的部位,尤其是肚脐周围,容易受风寒、胃痛、腹泻等影响,需要特别保护。以前,当宝宝出生时“哇”的一声摔倒在地,助产士剪断脐带,封住脐带,保护肚脐。当婴儿满月时,父母将脐带移除,并为其系上肚带。婴儿一个月大时,奶奶家会给她一件衬衫、裙子、肚兜、红鞋、猫帽、鸡蛋(男孩为双数,女孩为单数),还有酒和肉作为礼物以示她对孙子的爱,俗称“造月亮”。一般在宝宝出生之前,奶奶家就已经给宝宝准备了几条轻薄柔软的布料制成的小肚兜。大多数孩子的肚兜都是母亲自制的。以前,孩子出门的时候,有些人会特别欣赏他们的肚兜,所以妈妈们在给孩子缝肚兜时就特别用心。勤劳的妈妈们会在日常剪衣服时留下一些边角料。妈妈们总是会捡起这些杂物细小的物品并将它们积累在一起。闲暇时,他们将它们缝合在一起,为孩子们缝制肚兜和其他物品。为了增强防护效果,有时他们会用两三层以上的厚布料或在夹层填充棉絮,并在腹带的前部和中部开一个小口作为袋口,或留一个小口。右侧未缝制的地方作为袋口。孩子们可以用它来放置他们最喜欢的玩具。潮汕民间相信,穿上这种“和尚袈裟”,就会受到佛祖的保护,可以轻松高升。更多的妈妈们还会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在自己的小肚兜上绣上各种图案,既达到了装饰美化,又表达了美好的期盼和祝福,比如绣公鸡、寿桃、白头粉刺等,比喻功成名就。 、富贵、长寿、富贵。孩子用的肚兜有基因他们七八岁时就被抛弃了。但在潮汕一些地方,儿童、中年甚至老年人都有穿肚兜的习惯,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人。成人的肚兜不再像婴儿肚兜那样用棉花填充,而是用布料制成半月形肚兜,带有口袋。腹带包可以用来装手帕等日常用品。大多数成年人用它来携带银元、铜钱等钱物作为贴身钱包,走路时会发出轻微的“叮咚”声。现在成年人基本上已经不戴肚兜了。只有农村出生的婴儿才戴肚兜,这种做法仍然很流行,但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潮汕潮汕地区的成人礼俗称“出园祭”,在孩子十五岁那一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在那天,那些“出花园”的人必须用12种花制成的水洗澡,还要把母亲的头发扎起来,用自己的双手缝制肚兜。肚兜里必须有12个桂圆和2个顺治钱,必须穿红色木屐。在潮汕的一些地方,当15岁的孩子举行“出园”仪式时,奶奶会送给他一个新的、更大的、更漂亮的肚兜。在潮汕婚俗中,女子出嫁时必须携带嫁妆。其中必有一个“鸳鸯腹袋”(也称“荷包”、“腰袋”),用来装五色种子和新割的“鸳鸯草”(双植浓香草)。 ,潮州语意为“发妻”,即“发夫妇”)和一对“如意”(因借用“如意吉祥”之名,两枝寓意夫妻成双成对)等等。肚带上经常绣有这样的图案如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比喻欢乐、幸福。婚后生子早,子孙多,有福气。现在,有人把孩子用的小被子折成肚兜的形状,在被子里塞上一个“草头”,就成了“草头肚兜”。在饶平县海山镇,新娘结婚前要“分钱米”,即把大量掺有硬币的米平均分给家里的兄弟姐妹,寓意着与家人分享财富。每个人。 “粉钱米”的习俗是母亲把钱米盛在簸箕或竹筛里,用力摇动簸箕,边摇边说:“扬得圆了,子孙就富;扬得圆了,子孙就富了;扬得圆了,子孙就富了。”均匀了,明年你就有男孙了。” ”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各兄弟和新娘。新娘接过后,他把它装进特制的肚兜里,把钱和米放进婆家的米缸里。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辈应该给晚辈钱,能赚钱的晚辈也应该给长辈钱。老习俗中特别有趣的是,孩子睡觉前,父母会把一张大面额的钞票放在孩子的肚兜里,醒来后把钞票拿回来。本回答来自南北旅游网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