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丧葬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人老了死了,称为“长寿百岁”。这样做是一件喜事,所以民间被誉为“白色喜事”。一些追悼会也将举行。例如:请道士“开路”,下葬后给死者盖上红色的“长寿被”。亲朋好友送来香纸和祭帐,前来参加葬礼,告别遗体。家庭富裕的人则必须进行三到五天的“道场”。家庭较穷,买不起道场的人会请人唱“丧歌”(又称“寿歌”),主要讲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还有《二十四孝》等等。
下葬时,孩子们要手持牌位,穿麻布、穿丧服,亲友要上山看望死者。直到埋葬完成。七日过后,请道士为死者“封七”。应每七日进行一次,三至五次方可完成。
宣布哀悼
老人去世,孝子应派人到亲友家“报丧”。苗族的习俗是在屋外宣布丧事,不进屋内。送葬者只有在主人知道他要来宣布讣告并同意进屋后才能进入屋内。丧葬告示一般是:“(称谓:叔叔或叔叔),)你的某某去找龙了(或归官了)。
”听者自然会明白。土家族的丧葬形式与苗族相似,只是讣告词略有不同:“称谓:叔叔还是叔叔,你的某某老了。”这对人们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听众。以前,土家人会跪在亲戚家门前报丧。
哭丧
老人去世,孝子的家人、亲友都会痛哭。老人去世时,除了向亲友报丧、烧钱等习俗外,民间还有“哭丧”的习俗。
宗族中的主要哀悼群体是孝女、儿媳、侄女、侄女、侄孙女等。哭声是对死者的恩德和教诲以及死者一生的言行,对死者的歌颂,以及对死者的深切遗憾和不舍。整个哀悼期间,时不时会传来哀号声,尤其是在夜间。土家人认为,哭得越猛烈,哭者越有礼貌,越会受到村民的称赞,他的哭声也越响亮。家族将会兴旺发达。
抬棺
就是抬棺材上山。土家族抬葬时,无论墓地有多远,棺材都不能停留,因为抬葬的人多达三十、四十人,中途可以换人,轮流休息。搬运葬礼时,山路难以通行时,棺材两端绑着一根又长又粗的绳子。由数百名成人和儿童组成的葬礼队伍将棺材拖上来。送葬者只需将棺材扛在肩上即可。 。
棺材所过之处,无论稻田还是庄稼,都能直线前进。农作物受损无需赔偿。苗族的哀悼过程是独一无二的。送丧的人常常向孝子或女婿要酒食,中间也常常停下来。如果他们不同意,他们就把棺材放在路上d 然后大家就散去。为了安慰死者,孝子、孝女婿往往是第一位的。准备一定数量的酒和食物。需要酒食时,可以给送葬者喂食,以免错过下棺下葬的时机。
苗家的这个习俗主要是认为老人去世是一件喜事,不必太悲伤,所以加了一些歌谣来活跃气氛。
发送光
发送光。土家族地区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当年的腊月三十,孝子就会带着祭品和香纸烛到坟前祭祀。祭祀时,他会点燃烟柄,烧香纸。回家时,他们也会叫逝者一起回家过年,团聚。
老土家族地区,一个孝子三个月不剃头,并佩戴孝帕三年作为孝期。旧的习俗已经废除了。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