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礼貌的差异

中文摘要:礼貌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前提,是沟通者灵魂的钥匙。礼貌周到不仅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好感,事半功倍,更是修养和自我素质的体现。

然而,不同国家的人对礼貌的理解不同,缺乏文化差异最终会导致沟通的失败。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中十分突出的六个方面阐述中西交际中的礼貌差异,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避免语用错误并提高跨文化沟通技巧。

关键词:中西礼貌差异、cross-文化交流、文化差异、价值观、英语教学

简介

培根曾经说过:有礼貌的人,一定会赢得良好的声誉。

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也说过:礼仪是一封随身携带的推荐信。随着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外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西方人互动。要在沟通中写好这封“自荐信”,光有流利的外语是不够的。你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礼仪教育要自觉融入日常外语学习中。下面我们就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初步探讨。

2.中英文礼貌的具体区别跨文化交际能力

2. 1 首先,英汉语言文化中称谓语存在差异。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呼其名以表示亲密。

这种中文标题比英文标题更有深度、更亲切。因此,当中国人称呼外国人的姓氏而不是名字时,中国人会感到尴尬或不够礼貌。但现实却截然不同。正如Helen Oatey所说:“如果你不直接称呼西方人的名字,他们会不高兴。

因为他们觉得不称呼他们的名字就意味着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此外,中国学生还存在如何称呼老师的问题。英语课上,学生们经常打招呼老师早上好,李老师。根据英语国家和说话习惯,中国学生应该说:“Good m上午,先生。

/夫人/小姐/女士。这样的称谓简直就是中文直译成英文。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在不同情况下英文中的不同名字,尤其是那些与中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2.2其次,通过问候语我们了解英语和汉语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文化中,朋友之间通常都会通过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英语中常用的问候语是“Hi/Hello! (你好吗? (你好吗?) 早上好! (早上好!) 晚上好! (晚上好!)”这些问候语听起来像中国人会觉得洋味太浓了。

以上问候语在中国人中很少使用。中国人经常说“你吃饭了吗?”打招呼时。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在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样的句子不再是问候语,而是用来表达建议或者邀请对方一起吃饭。中文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你要去哪里?”或“你在做什么?” “天冷了,小心感冒啊!”这两个问题是中文的打招呼、问候的方式,而不是思考的方式。看看你所问候的人要去哪里,他要做什么,或者给他一个警告,怎么样?

但是,如果我们用英语问西方人这个问题,他们会认为问这样的问题是在干涉他们的私人事务。类似这样的误会很容易发生。 。因此,对方可以给出任何他想要的答案,而不会感到尴尬。例如,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为了表达对一位外教的关心,在一个寒冷的早晨给他打电话,让他​​多穿点衣服。衣服,小心着凉。

结果,外教感觉很不可理解。他对我的朋友说:“我难道不知道多穿点衣服吗?”言下之意,他还没有那么冷,冷的时候他知道怎么穿衣服。因此,认真学习和使用正确的英语问候语,仔细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

2.3中西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会话进行的。

但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话题,这样才能与外国人愉快地交流,了解更多。中国人常常无法选择合适的话题而被外国人拒绝。中国学生第一次见面经常问外国人:

——你叫什么名字?

------你来自哪里?

- -----你几岁了?

------你结婚了吗d?

甚至问:

----- - 你的购物袋里有什么?

------你每个月赚多少钱?

------你的外套多少钱?

------您信仰什么宗教?

这类问题在外国人眼中被视为个人隐私,往往让他们浑然不觉。怎么回答,我觉得很尴尬,会让这次谈话的结局不愉快。

王宗彦教授在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中,非常清楚地解释了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生活在小农村地区。城镇和城市彼此都很了解,观察别人的生活,真诚地关心别人的幸福,所以当人们交谈时,几乎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相互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关心彼此的事情是中国农村和小镇生活的特点。这些现象是在西方工业社会中很少见。在西方,人们互相警惕,非常注重隐私。即使在农村,“好篱笆造就好邻居”。

因此,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话题。与外国人交流时,应避免涉及婚姻、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话题,这样谈话才能顺利进行,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2.4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赞美和恭维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中西文化有不同的礼貌评价标准和实施策略。

汉族文化非常重视谦虚的原则,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圆滑的原则。谦逊的格言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扬,贬低自己。西方文化认为,接受他人随手的赞美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所以是有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常常对赞美表示高兴和感激,并采取迎合而非消极的方式,以避免显得与赞美者不一致,造成尴尬。

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于否认,崇尚“谦虚”、“谦卑自己、尊重他人”。然而,这种做法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应该拒绝别人的恭维和恭维。如:

“你英语说得真好。”

“不不,一点都不好。”

“食物很美味。 .

“谢谢,谢谢,如果做得不好,请原谅我。”

西方人从来不会过于谦虚,一般来说对赞美表示感谢。表现出自我完善的信念和自信。如:

“你可以说得很好d 法语。”

“谢谢。”

“这是一道很棒的菜!”

“我很高兴你喜欢它。

因此,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学生应该注意不要回答:“不,我不这么认为”。 “这样的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2.5对老年人的看法。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尊老爱幼。对老年人来说照顾好自己是年轻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

然而,英美国家的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独立,被别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他们一般不会要求别人做自己认为能做的事情,就去做。但中国人一过五十就认为自己老了。这种思维方式与英国和美国家庭的想法恰恰相反。 < /p>

比如,当我们的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郊游后对长辈的感恩,当外国人打招呼并伸出援手时,外国人会感到尴尬。

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史密斯教授走了一天,你一定很累了。你毕竟老了。

——不不不!我一点也不累。

我还没老。

p>

——我可以帮你吗?

——不,不,谢谢。我可以管理。

以上例子表明,中国学生常常将中国思维方法移植到英语表达中,或者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忽视文化差异。

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会让他们感到尴尬。关于这一点,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英美家庭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

2.6此外,词汇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量的英语单词、短语、习语与英语密切相关。文化。相关内涵。彼得·特鲁吉尔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该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

例如,

2.6.1.英语和汉语之间有一个含义和词汇不同的共同词是“亲爱的”。在英语中,“亲爱的”这个词可以在很多情况下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感情。尊重、嫉妒、爱或作为称呼他人的习惯,它并不表达任何特殊的感情。然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想要表达夫妻、恋人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非常亲密的关系时,经常使用它。用“亲爱的”来表达。

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时比较含蓄,所以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

2. 6. 2.在中国,农民(贫农)和劳动者(劳动者)有积极正面的含义,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它们有一些积极的含义。e 消极和消极的含义。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含义,但在西方国家却并非如此。

2. 6. 3、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短语、习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语境中进行。

结论:

礼貌是社会普遍现象,具有普遍性。这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实。

礼貌具有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采取不同的规范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和策略的差异。时间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克服以自身文化为中心,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尽可能避免语用错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架起一座跨越文化的桥梁。中国和西方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elen Oatey,《与英裔美国人交往中的风俗与语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彼得·特鲁吉尔,社会语言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3)克莱尔·克拉姆什,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4)胡文中,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陈松岑,礼貌用语初探[M],北京:商业出版社按

(6)罗卫星,中西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J],杂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7) 李晓燕,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差异[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

(8)英汉文化十大共同差异[N],英语辅导报,2005,(2)

中英跨文化差异研究沟通

摘要:礼貌是沟通的首要因素,也是打开听者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体贴的礼貌不仅可以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事半功倍,也是一个人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体现。

虽然不同国家的人对礼貌有不同的看法,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最终会导致沟通的失败。

文中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避免沟通中的错误,提高沟通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社会价值观

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