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不仅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节日名称。风俗。主要内容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避午后,贴午后的叶符,挂菖蒲艾草,驱除百病。 ,佩戴香囊,准备甜酒祭祀,赛龙舟,比武,还有蝙蝠。 、荡秋千、给小孩子涂雄黄、喝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糕、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已逐渐消失的迷信活动外,其余仍流传于中国各地。及周边国家。一些活动,苏龙舟比赛已取得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从三代夏至开始的说法;避邪月邪日之说,以及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上述每一种说法都有其出处。据学者闻一多在《龙舟考》和《龙舟历史教育》中列出的一百多篇古籍记载和专家考古研究表明,端午节的起源是南方吴越人举行的图腾节日。中国古代的中国,早于屈原。然而,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至深的诗篇却深入人心。人民的心。因此,人们“怀念他,世代评他的言,代代传。”因此,纪念屈原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较常见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源于古代楚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划着小船追赶他。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到了洞庭湖就消失了。之后每年5月5日,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以纪念这一活动。他划着龙船驱散江里的鱼,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吴、越、楚等地盛行赛马习俗。
其实,“赛龙舟”自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鼓声中将独木舟雕成龙形,赛龙舟以娱乐神民,是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除了纪念屈原之外,各地人们也对赛龙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江浙赛龙舟还具有纪念出生于当地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晚的龙船上,灯火通明,人们来来往往。水上、水下的景象动人心弦,别具一格。贵州苗族举办“端午节”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庆祝插秧成功,祈求丰收。泼水节期间,云南傣族同胞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颜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对于赛龙舟有着不同的传说。至今,在南方许多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节日,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赛龙舟活动。< br>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赛龙舟,当时台湾知府蒋元俊在半场举办了一场友谊赛。台南市法华寺月池。台湾现在每年5月5日举行龙舟比赛。香港也有渡船比赛。
此外,龙舟比赛也被引进到周边国家,例如如日本、越南等e 英国。 1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年举办“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端午节在屈原第二故乡中国湖南省岳阳市举行。赛前举行了“龙头祭”,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元素。 “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美化”(系上红带)龙头后,主礼人宣读祭文并“开光”(即点亮)龙头。随后,参加龙礼的众人三鞠躬,龙头被抬到汨罗江边,赶往赛龙舟场地。此次比赛、展销会、晚会活动的参与人数超过60万人,盛况空前。自从此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端午节。赛龙舟将风靡全世界。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小米”、“筒粽子”。它历史悠久,有多种变体。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茭白叶(茭白叶)将稻米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将大米装在竹筒中,密封烘烤,称为“筒粽”。东汉末年,用草木灰水浸泡小米。由于水中含有碱,所以将小米用茭白叶包裹成方形,煮成广东碱粽。
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龙蟒”t 节日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被称为“一枝粽”。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习惯用茭白叶包裹小米,……煮烂,调匀,五月五日至夏至食之,谓之粽子、小米。”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粽子。大米中掺有动物肉、栗子、红枣、小豆等,品种日益增多。粽子也被用作社交礼物。
到了唐代,包粽子的大米已经“洁白如玉”,形状出现圆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有“梅粽”,即带水果的粽子。诗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曰:“有时见粽子里有杨梅。”此时还出现了用粽子搭建亭台楼阁、木车木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已变得十分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材由茭白叶改为箬叶。后来出现了用芦叶包的粽子。追加的配料有豆沙、猪肉、松子、枣子、核桃等,品种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家家户户都会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也更多了。从馅料来看,北京枣粽子北方多用枣;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米饭的习俗饺子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并流传到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
戴香包
端午节孩子们戴香包。传说它们可以辟邪、驱除瘟疫。它们实际上是用来装饰翻领的。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和香药,用丝布包裹,香气四溢。然后将五种颜色的丝线绑成绳子,做成各种形状,就形成了绳子。它们色彩缤纷,精致可爱。
挂艾叶菖蒲
民间有句俗话:“清明放柳,端午放艾”。端午节期间,人们把种植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在门眉插菖蒲、艾条,挂在堂上。他们还o 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船花等制成人形或老虎形状,称为艾人、艾虎。它们还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而芬芳。妇女们争相佩戴,以驱除瘴气。
艾,又名艾草、艾蒿。其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产生的奇特香气可以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认为艾条入药具有理气血、温子宫、祛寒除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能提神、强筋骨、除积滞、杀虫杀菌的药物。
它可以我们看到,古人种植艾、菖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疾病。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以祛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习俗。
悬挂钟馗雕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雕像,以镇宅辟邪。唐明帝年间,在骊山讲武回宫时,疟疾爆发。他梦见了一大一小两个鬼。那个小鬼穿着大红开裆裤,偷走了杨贵妃的香囊和明帝的玉笛,在宫里乱跑。大鬼身穿蓝袍,头戴帽子,抓住了小鬼,挖出了它的眼睛,一口吞了下去。明帝问,鬼曰:吾姓钟馗。我武举落榜,愿为陛下除妖。明帝醒来后,疟疾痊愈,便命画家吴道子根据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并下令在端午节期间将这些肖像张贴在世界各地,以驱除邪灵。
挂荷包,系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记载:“五月五日,臂上系五色丝,号万寿”令是护兵鬼,一个是乌瑟鲁,一个是朱锁。他们护兵鬼,还有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拜五种颜色,并将其视为吉祥色。因此,在节日的清晨,成年人起床后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系线时禁止孩子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天使用。初下大雨或洗澡时,将其扔入河中,据说小孩子佩戴五彩线,可以避免蛇、蝎子等毒虫的伤害;扔入河中,意味着河水会消退。洗去瘟疫疾病,让孩子们平安健康。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品有白索、艾花、银鼓、彩绘等。粉丝、香糖、小饭杜饺子和白球。紫苏、菖蒲、木瓜都切成茸茸,与芳香的药草混合,包裹在梅红色的盒子里。 5月1日起至端午节前一天,出售桃子、柳树、向日葵、香蒲叶、佛艾。第二天,各家各户摆在门前,并奉上五色水球、茶酒。又把艾仁钉在门上,士民百姓互相摆宴。
陈士良《岁岁广记》引《岁岁杂记》中提到一种“端午,以红、白两色制成,如袋,彩线贯穿其中,形如花形,有带子或钉子。门上有朱红色,口红舌白,又称“钱”。还有一种“蛤粉铃”:“端午节上”。 ,把蛤蜊粉放入丝绸中,再用棉花装饰一下,就像几颗珠子一样。让孩子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的东西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蛤蜊粉、辟邪的符咒、铜钱、驱虫的雄黄粉,发展到装香料的香囊,其制作日益精良,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同样,还有喝雄黄酒:这一习俗在长江流域人们中十分盛行。疾病:此习俗流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