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节日
傣族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开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海瓦萨”,傣族定为9月15日日历(公历七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十月中旬)。这两个节日,各村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拜佛活动。他们向佛像供奉美食、鲜花、钱币,在佛像前念经、滴水,祈求佛祖保佑。
闭门节到开门节这三个月是“闭门”时间,是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年中的联系。礼敬佛祖,听佛说法,每7天就赚一笔小财。晚上,燃放烟花、鞭炮、高楼灯(孔明灯),举行“奔腾表演”。封城期间,青年男女可以恋爱,但不能结婚、外出;他们只能在“开业”之后结婚并出去。
泼水节
傣历年 -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坎比麦”或“冷河桑坎”,意为六月新年。时间为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公历四月中旬)。大约在农历清明节后十天左右举行,象征着“最好的日子”。节日通常持续3天。前两天是送旧日,最后一天是迎新日。在节日的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前往佛寺拜佛。他们在寺里堆沙建塔4、5座。大家围坐在佛塔周围,听佛念经。
随后,妇女们每人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退场,互相泼水祝福。然后成群结队地游行,向路人泼水以示祝福。每年西双版纳泼水节期间,傣族人民都会在澜沧江上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比赛结束后,龙舟被拆解,放入佛寺竹楼妥善保管。拆除的龙舟将于明年泼水节前收走。组装后,组装好的龙舟被称为“干黑”。
花街节
最隆重的节日花腰傣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一天,周围村庄的数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在花街。节日的花街非常热闹。身着盛装的少女(少女)排起长队,漫步花街,竞相争艳,魅力十足;而年轻人则睁大眼睛寻找自己喜欢的人。
如果他们相爱,他们就会在凤尾竹下的荔枝丛里相遇。女孩解下腰间的米棍,打开绿色的芭蕉​​叶。她看到香糯的糯米被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一层层用芭蕉叶隔开,里面塞满了猪腰肉、炸鳗鱼干、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饭,谈情说爱。吃完饭,就决定了求婚结婚的事情。



扩展 i信息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语: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国语为傣语(泰语) ),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族。
傣族人民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临水而居。他们爱干净,经常洗澡,女人也爱洗头。因此,他们被称为“水民族”。过去,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和老挝的主要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也是缅甸第二大民族,是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126万人口中国的人工智能人。
中国傣族根据分布地区,自称傣鲁、傣那、傣雅、傣彪、傣端。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莱”,德宏等地自称“傣纳”,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的傣族自称“傣雅”,瑞丽、龙川、耿马边境的人自称“戴彪”。澜沧芒景和芒那是岱邦的分支。汉族称岱来为水岱,戴那为干岱,岱牙为花腰岱。
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国史籍中就已有关于傣族祖先的记载。唐宋文献称其为“金牙”、“黑牙”、“银牙”、“绣脚”、“绣面”、“芒漫”、“白衣”等。历朝历代,仍称“金牙”、“白衣”。 ”白伊”又写作“白衣”、“白衣”、“博衣”。有人误称“博衣”,导致与白族混淆。自清代以来,一直称为“白衣”。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艾彝”、“老”;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
二战后,各国政府在各自的领土上分布着傣族,如泰国、越南、柬埔寨,称泰,老挝称寮,缅甸称掸,中国称傣族,印度称傣族。叫阿洪,但他们都自称傣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