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节日习俗?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武节、端午节、重武节、女儿节、天中节、地拉节等,是山西最隆重的民间节日夏季省份。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代驱邪避瘟的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各种病害滋生和传播最活跃的季节。古人无法解开这个谜团,就认为这是邪灵造成的,从而创造了一系列的避邪方法来抵消它。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被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夏节气里。早在商末周初就已存在。它被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代人们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后汉书·礼记》说,汉代五月五日的习俗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唐人韩鹗在《岁化吉礼》中也将端午节解释为“盛夏正阳之时”。在古代,端午节被视为邪月、邪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将5月5日定为春秋时期晋代名臣的纪念日。 《野中记》、《秦草》对此都有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的迁徙和风俗的融合,介子推被定格在寒食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荆楚地区5月5日纪念屈原已在全国占据正统地位。但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创造了端午节纪念明初将军常遇春母亲的说法。大致意思是,常遇春的父亲来京参加考试,母亲是一只雌性白熊。他的父亲在山洞里被母亲绑架,他们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父亲带着年幼的常遇春逃出了山洞,母亲悲痛欲绝,投河而亡。常遇春成年后,每年五月端午节,将粽子投江祭祀母亲。这一理论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的理论,但也引入了屈原的传统思想。子孙不应该认为母亲丑陋,子孙后代不应该忘记对祖先尽孝。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第一天有包粽子的习俗。传统的粽子是用小米做馅,配上红枣,用芦苇叶包裹,吃时拌上糖。如今,还以各种豆类、小麦、糯米为馅,并以柿子、板栗、果脯、肉类等调味。城里人鱼龙混杂,粽子有甜的、有咸的、有辣的,可以在角、锥体和圆柱体中找到。晋北民间包粽子,泡米时在水里放些艾叶。在晋南地区,有的粽子是用五色线扎的。他们的目的是驱除邪灵。端午节太阳升起前,将一定形状和数量的粽子抛入山中或水中,是一些地方的民俗习俗。俗语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常遇春之母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晚自汉代已有。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焦小米。角就是形状。材料是小米。具体做法是用野芦叶包裹糯米,用纯灰汁煮,端午节时食用。将小米煮沸,然后用冷水浸泡。大热天食用后,有止渴除热的功效。野生芦叶和灰汁还具有清凉降火的药用功效。可见,粽子是古人在夏季防暑治病的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时令食品。端午节周边五月里,晋南正值小麦收割阶段,晋北则忙着夏锄草。下班回来,浑身燥热,我从冷水里捞出一个粽子来解渴、充饥、降温、消暑,浑身有说不出的舒服。因此,这种食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喝雄黄酒也是山西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习俗。它的起源与吃粽子类似,主要是用来预防疾病、排除毒素。中医经典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祛百病,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等功效。菖蒲也是一种药材。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它也是有芳香气味,可用作香料。端午节前,人们用菖蒲根、雄黄酿酒,晒在阳光下饮用。山西民间有“喝雄黄酒万病远离”的俗语。节日期间,大人除了喝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上涂抹一点。小孩子不喝酒,但妈妈们要用筷子蘸上酒,放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脐等处。 古来就有这样的说法,可以避瘟疫,驱除五毒害虫。蛇、蝎子、蜈蚣、蜈蚣。此外,家里还有“端午到了,种艾草”的习俗。艾草是一种芳香性浊的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和苍蝇经常避开它的气味并逃跑。杜林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放一束艾草,以辟邪。晋北地区,习惯上将艾草编成人形挂在门楣上,称为艾草。晋南地区,习惯将艾草编成老虎形状,悬挂在门头,称为艾草老虎。曲沃等地用纸剪出老虎,用艾叶粘上,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在万荣等地,人们把茶叶收集起来挂在门楣上。在一些靠近河边长草的地方,习惯上在门上放菖蒲。有的地方在门上贴钟馗面具,以辟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期间用五彩线包裹家具、门环等物品。端午节的辟邪是体现在家人的安全上。儿童始终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节日前,母亲们要用碎布做成各种动物、花卉等形状的小袋子,里面装着雄黄、白术、沉香等中药材和香料,称为香囊。把它戴在你的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鸟。传说它可以预防人体内的病毒。在晋北的一些地方,还流行用破布、细竹竿制作符物,缝在小孩子的背上,俗称“讨饭”。寓意人穷而有福,希望孩子们能够远离灾难,健康成长。除了香袋之外,还要将五色钱捻成绳子。在神灵面前祈祷后,将其悬挂在神灵面前。儿童的手腕、脚踝和颈部。俗称“百绳”,必须佩戴一百天。举起。有的地方五月初一挂起来,端午节早上太阳升起前摘下来。它们埋在车辙下,意味着铁轮会把五毒虫碾碎。对于不会走路的婴儿,妈妈会带他们去老人家睡一会儿,这就是所谓的“躲下午”。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的耳朵里都戴着一根艾草。妇女将艾吉插在头上或系在辫子末端,指甲也要用凤仙花色染成红色。乡宁等地端午节期间,在太阳升起前从河里打回一桶清水,用艾叶浸泡,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显得尤为重要。据说可以辟邪、解毒。万荣等地,日出前,人们上山或下田采摘枸杞、果树、车前草、茶叶等,经过七蒸、七晒,称为“百叶茶” ”。在晋北一些地方,有端午节前买一面新镜子,放假时试戴,让全家人看一看的习惯。端午节前,捕捉蟾蜍并饲养它是晋南地区的一项古老习俗。端午节这天,将墨锭塞进蟾蜍腹中阴干,称为“蟾蜍墨锭”。传说可敷消肿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民间有“端午节疥蟾藏”之说。晋北端午节期间,人们讲究寻找“金鸡头”。就在博士之前端午节,蛇吃蟾蜍。当他们第一次吞下它们时,他们把蛇头砍下来,让蛇头和蟾蜍一起在阴凉处晾干。据说是一种名贵药材,可以消肿解毒。但这只是传闻,实际上很难找到。端午节在一些地方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曾有九大社团举办过阳坡庙会。非常注重细节,而且规模宏大。繁峙县有五月初五到宣帝庙唱戏的传统。雁北地区阳高县,端午节有游览城墙的习俗,当地人称“跨城墙”。历史上,端午节期间商店、作坊、各行各业照常放假半天,学校师生全体放假。就连大姑娘和小老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平时不出门、不踏出家门的人,端午节期间必须打扮得漂漂亮亮,长时间在街上自由购物。这一天,方圆九里的城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真可谓“男女老少齐齐登高,尽享节日风光”。绕完城墙,我们照例要去城下的寺庙祈福。如今,更多的是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