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节风俗习惯
南方网讯:几千年来围绕春节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祭天等,都是迷信的。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习俗已逐渐消除。有些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放鞭炮、贴春联、年画、耍龙灯、舞狮等,至今仍广泛流行。
春节期间,红梅花香,亲人、亲友、同事、战友,挨家挨户,互相串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很有“人情味”。柴锷《梵路丛录》云:“男女依次拜长辈,师父带子女外出探亲访友,或遣子女祝贺其行为。”
那么,拜年的习俗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说,在中国,拜年是一种传统习俗。古代有一种怪物,张着大嘴,十分凶猛,人们称它为“年”,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它就出去挨家挨户地吃人,人们只好把它放了。门外的肉,然后关上门,躲在家里,直到大年初一早上。由此,拜年的习俗就代代相传。在宋代,上层统治者阶级和士大夫觉得互相登门拜年浪费时间,就用名牌互相祝贺。宋代周惠所著的《清博杂志》说:元佑年间,常用仆人携带名刺来庆祝新春。”当时的新年贺卡宽约二寸,长约三寸,是用梅花纸剪成的,上面写着你的名字和地址。正月初一,朋友们给互相送一张,甚至不熟的人也送一张,交友、旅游。到了明代,送贺年片的风气更加盛行。文征明《拜年》诗云:< br>
“我不是要求会面,而是要求参观,房子里堆满了著名论文。
我会跟随。人们扔进几张纸,世界就太简单了,但又不至于太空虚。 ”
清朝康熙年间,年卡开始用红纸板制作。
当时流行一种“盒子崇拜”,把年画放在上面民国初年,逢年过节时也互送贺年片,以示庄重。公历新年,品种也增多了。贺年片从设计到印刷,越来越艺术化,内容也越来越有意义。它从一张简单的祝福语卡片,发展成为一幅集书法、图画、诗歌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小品。
如今的新年贺卡小巧精致,有日历,有精美的图画。将它们送给朋友会增添节日的乐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