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举两个例子。
你的问题太笼统了。北京也是一座移民城市。除了老北京的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后裔。
而能被称为老北京的人,至少必须是在北京生活了三百多年的人。但其构成也有所不同:有来自内城(旧东城、西城)和郊区原驻军骑兵营的旗人,也有来自外城(旧宣武、崇文)的回、汉人。
算算来北京的时间,最早回来的是元朝的。然后是明朝时期从南方来的一批汉人(主要是安徽人和江苏人),最后是1644年以后入关的旗人。清朝时期,有很多汉人和回人从河北、山东、山西进入。及其他周边地区。所以,真正的老北京人就是这四类人。
他们的国籍是不同,他们的起源不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甚至日常言行举止都是不同的。真正的北京人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对方是老北京人的哪一部分。
如今,在常见的影视、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典型老北京人的往往是内城的旗人。
从过年习俗来看,也各有不同。
以横幅人为例。节日前,他们要用糯米和蜂蜜做萨琪玛。除夕最重要的仪式是祭祖(拜堂)(在西墙祖先牌前摆供品、烧香祭祖)、受神。孩子们在除夕夜要跳高(以前是从高柜上连续跳下3次)。门神除了贴对联外,和汉族一样,窗花也要挂纸(纸的颜色也是根据八旗颜色的不同来区分的)。 )。院子里要立灯杆,挂红灯笼。和汉族一样,他们也包饺子,但不叫饺子,而是叫水饺。而且饺子一定要打褶,就是现在的北京老扁饺子。除了水饺之外,主食就是豆包。
例如,回族除夕夜也包饺子。那天,他们不扫地,就把坚果、贝壳等零食扔在地上。再回到初一,我们吃的都是面条或者糯米粉。
至于外国城市的汉人,他们还保留着南方的习惯。例如,祖籍江苏南京的老汉族,除夕夜不吃饺子,只吃汤圆,而老汉族除夕不吃饺子,而吃汤圆。祖籍皖北的人,除夕夜也吃饺子。北京人爱吃鸭子的饮食习惯,就是受到了这些从南方来的老汉人的影响。北京的糕点大多是苏式点心,如最著名的稻香村。满族有自己的糕点店。如果一个老北京人叫饺子而不叫点心,那他一定是内城的老旗人。
至于后来从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过来的汉族移民,基本保留了原籍过年的习俗。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没有明显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