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山气为阳,酒为阳之大,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是自战国时期以来的节日。例如,屈原的《元苑》中有“聚重阳,参帝公事”之句,可见屈原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习惯于庆祝重阳节。

1.赏菊

重阳历来有赏菊的习俗,故古时又称菊花节。菊花是天然的花朵,因为它们色彩缤纷,在霜冻中傲然绽放。赏菊文化已经形成。农历九月俗称菊花月。逢年过节举办菊花大会,来自全市各地的人们纷纷前来赏菊。

在中国古代习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被文人雅士誉为面对霜冻坚忍不拔的象征。魏晋三国以来,重阳节聚酒赏菊赋诗已成为时尚。

2.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岭南地区,每年重阳节人们都会举行祭祖活动。祭祖、登高望远,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当地人在过年时祭祖的观念逐渐淡化。重阳节正在逐渐淡化。

3.饮用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以消灾祈福。因此,喝菊花酒历来都是在重阳节时保留的。海关。直至明清时期,菊花酒仍盛行。明代高濂《尊胜八记》中仍有记载。这是一种流行的健身饮料。

宋代人们用菊花、山茱萸来酿酒。他们将山茱萸命名为“温邪”,将菊花命名为“延命客”。他们相信,用这两物可以消除“杨九之祸”。至今,山东小孩子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民间谣言:“9月9日重阳节,菊花酿酒酒香满。”

4.攀爬

攀爬是一项重要的运动重阳节的习俗。汉代的这一习俗源于汝南人桓景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故事。魏晋时期,登高的日期定为9月9日。 《荆楚年记》称,9月9日,士大夫、农民、工商业等各界人士,到郊外设宴饮酒。

5.放纸风筝

放纸风筝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重阳节的民间庆祝活动主要以放纸风筝为特点。光绪《徽州府志》亦有记载。纸风筝也是现代风筝。在民间传统中,除了爬山之外,放纸鸢也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

纸风筝也是现在的风筝。五朝以前,习惯上称其为“纸匣”。北为“e”,南为“鸢”。徽州的“纸鸢”明显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名,颇有“南北混杂”的味道。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就是爬山,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爬山节”。无论去哪里爬山,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都是爬山、爬塔。重阳节有佩戴山茱萸的习俗,故又称“山茱萸节”。山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山茱萸又被称为“辟邪人”。重阳节,人们也喜欢戴菊花,菊花是长寿之花,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所以重阳节是也叫卡莱d 菊花节,菊花又称九花。这一天,人们还流行喝菊花酒、吃菊花食品、吃重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