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市花是月季花和金边芫花,市树是香樟树,音乐是采茶戏(南昌传统戏曲风格),当地语言是赣语的代表语言“南昌话”。

木蒿炒腊肉:木蒿是鄱阳湖边的一种野草。 (南昌话)“鄱阳湖草,城里人的宝”。 “烧”是指蒺藜蒿的季节性很强。

三个鸡蛋一碗面:稀客进来先吃三个鸡蛋一碗面,如果是贵客或受宠的侄子,还会在面条里加一根鸡腿。南昌人待客用两个鸡蛋是忌讳的。这就是领猪者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可以吃一留一,以示礼貌,避免批评。

全世界都叫我老表:老表是我表弟。自宋代以来,江西人才辈出,不少人外出为官,云游全国、从事工贸之风也盛行起来。南昌人很重视乡愁,在外地见面就称呼“老表”。外省人也用“老表”作为甘人的昵称,一直延续至今。

拜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这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拜年”一词的本义是向长辈拜年,包括给长辈磕头、拜年、拜年、拜年等。遇到同辈的亲戚朋友,也应该表示祝贺。南昌诗人赖虎的诗《早春》春》:“过年时纸刚打开一半,小亭子里还聚着竹竿的灰烬。”描述了当时南昌过年时烧竹竿的情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昌人过年不再燃放鞭炮,腊月二十四,南昌人开始“过年”。 “阖家团圆”,每个出门在外的亲戚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如果有事不能赶回来,家人也要给他们摆好餐具,以示团圆。年夜饭有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汤等,其寓意依次为年年升官、年年有鱼、五谷丰登、稻谷成串、八宝发财。年年有余,年年有余;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点着红蜡烛,通宵明亮,所以南昌有“三十夜火,元宵夜灯”的说法。大年初一的早餐,按照南昌的习俗,人们吃素食。他们只吃面食或蔬菜米饭,不吃肉,这预示着“素食”年。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户户都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正月初七,南昌人称其为“上七”。有句话叫“上气如年”。晚上,灶王爷被迎回宝座,家人摆宴庆祝。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灯笼,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然后他们看龙灯,放烟花,把屋里所有的鞭炮都点燃。新年是o二十多天后版本。

南昌人过元宵,闹元宵,正月十五就要闹元宵。元宵节期间,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必须吃元宵,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吃完元宵,我们就开始点灯了。
南昌农村县城元宵节期间,龙灯种类繁多,有龙灯、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最长的凳灯由1000多条长凳组成,超过 1,000 人。长凳上的灯光整齐划一地舞动着,非常壮观。万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非常漂亮。如今,民间元宵节还增添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挂着灯笼ns。各村彩灯通宵亮,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骚乱持续了一夜,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拆除腊月二十四摆设的坛桌,收起灯笼,举行送神仪式。活动和送神活动结束了,新年活动也结束了。

朝仙会,又名香景会,是供奉徐逊的庙会。南昌最崇拜的人是许逊,人们称他为世尊菩萨。
相传,大约1500年前,136岁的徐真君与全家42口人(包括房屋、鸡、狗)一起升天。南昌人民纪念徐真君,并定他升天之日为他的生日。为此,每年耳边,高安、上高、静安、奉新、凤城、进贤等县的村民自愿斋戒沐浴,并组织有组织的乡镇、村庄、民族团体,组成朝圣会,前往西山万寿祭祀和祭拜。上香。万寿朝圣有很多禁忌: 1、礼拜前需禁食一周; 2、需要洗澡、换衣服; 3、肩上挂黄香袋,三五成群,敲锣打鼓。为了在八月初一清晨拿到第一炷香,香客们需要日夜赶往万寿宫。任何获得第一柱香的人都被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赢得头奖还要高兴。

中华民族历来有双九登高的习俗,在南昌也盛行。南昌市郊的龙沙,曾是登高望远的风景区远自晋南朝时期就有。据宋代音乐史《太平寰宇记》引述:北有龙沙,曲堆成堆,洁白高大,如一条巨龙,绵延五六里。按照老习俗,9月9日是登山地点。
9月9日登高的习俗在南昌地区极为盛行。人们登梅岭、滕王阁,会文识友,在高处举行宴会。重九攀登的习俗由来已久。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它是南昌民间茶灯和十二月采茶曲的结合体。后来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结合。它大致经历了灯戏、三脚班、半班等发展阶段。解放后1998年,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表演幽默风趣,唱腔优美深情,具有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它常常采用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来渲染戏剧气氛。尤其是台词中成语、错别字、反义词、委婉语、乡村俚语的巧妙运用,使表演更具趣味性。南昌采茶戏以喜剧、歌舞见长。活泼的小丑和小蛋尤其受到群众的喜爱。采茶戏的唱法要求男女都用真声。传统剧目有《冤人记》、《顾家记》、《轿子记》、《南瓜记》四大传统剧目,合称南昌四大剧目。大注。均取材于南昌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