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普遍在农村地区建立自己的村庄,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擅长园艺、果树、树木以及饲养奶牛和羊。城市维吾尔族大多数从事手工业。手工业主要有制革、铁匠、食品加工等;商业主要经营毛皮肠衣、干鲜水果、民族产品。

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尊重礼仪。在路上遇到长辈或朋友时,应将右手放在胸前,身体前倾,互相看着对方,以示问候。走路的时候让长辈先走,说话的时候让长辈先说话,坐下的时候让长辈坐在上位。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或吸烟。亲朋好友见面时,必须互相握手问候、行礼、问好,然后将右臂碰触胸前,鞠躬致意。后退一步,然后询问对方家人的安全;与女士打招呼后,将双手放在膝盖上,鞠躬告别。

维吾尔族人普遍对服饰非常讲究。老年男子喜欢穿斜领、无扣、系长腰带的“长外套”(长上衣)、“麦斯”(软底鞋)、“克拉西”(套鞋)夹克;中青年男性喜欢穿花衬衫、格子衬衫、西裤、西装或休闲装、皮鞋;妇女冬夏喜欢穿裙子,西式上衣配长裙,穿丝袜皮靴,戴花帽。或者冬天戴一条纱巾,或者一条大方巾。如今,城市居民的穿着更加时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妇女都喜欢佩戴首饰。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常见,但也戴项链。年轻女孩有把眉毛画在一起的习惯。维吾尔族女孩视长发为r 美丽。婚前她们扎了十几条细辫子。结婚后,她们通常扎两条长辫子,发尾摊开,头上戴月牙形的梳子作为配饰。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折花帽。维吾尔族花帽的品种很多。维吾尔语音译为“多帕”。一般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图案、图案。它们采用刺绣、十字绣、绑金、绑银和串珠等方法手工缝制。编织。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禁止在清真寺、马扎(墓地)附近大声喧哗。吃饭时,不准摆弄盘子里的食物,不准走到炉灶前,不准留下米饭。用餐结束后,长辈领“都瓦”时,禁止东张西望,也禁止站立。就血块而言兴,避免穿短衣服。上衣一般应超过膝盖,裤腿应到达脚背。在户外穿短裤是最忌讳的。坐在屋里时,应该盘膝而坐。禁止双腿伸直、脚底面向人。亲朋好友见面时应握手寒暄。然后双手摸胡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摸胸口;寒暄后,女士应将手放在膝盖上,鞠躬告别。接受物品或茶时要用双手,避免用一只手。

维吾尔族人禁止吃猪肉、驴肉、肉食动物以及一切自死和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和牲畜的血。只吃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牛、羊、骆驼、马,并与鸡、鸭、鱼混合食用。通常,白面粉和大米是日常食物y 主食。食物品种丰富多彩,别具一格。主要有抓饭、拉面、肉粥、薄皮包、烤包、油挞、曲曲、烤羊肉、牛羊汤、烤馕等,大小、粗细、形状各异。主要蔬菜有皮亚子(洋葱)、卡马古尔(蔓井)、胡萝卜、辣椒、豇豆、西红柿等。除盐、醋外,还使用辣椒、小茴香等调味料。早餐一般是喝茶吃馕,很少做饭;午餐和晚餐,他们常吃抓饭、馒头、面条、汤面,有时也吃羊肉。吃抓饭、羊肉之前一定要洗手。不要用筷子,用手吃饭。有时他们也吃“Aleva”(一种用糖和面粉制成的糊状物)。维吾尔族人喜欢喝茯茶、奶茶。

维吾尔族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色。大多数我们以土坯砖作为建筑材料,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木材。屋顶往往是圆顶或平坦的,墙壁较厚,拱形门窗少而小,天窗较大用于照明。屋内筑有土坑,供起居、坐卧之用,并有火墙和炉灶,可供取暖、做饭。房屋多为方形庭院,内部多以民族图案装饰。门忌向西开门,屋前屋后宜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起葡萄架,形成凉棚。有些房屋还拥有更宽的前廊。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他们说“尼卡”以确立夫妻关系。在此期间举行舞蹈等各种节日活动。结婚前,男方必须向女方支付彩礼。

维吾尔族遵循伊斯兰教规矩,实行“buri”并主张快速埋葬。他们用白布包裹尸体,放在尸床上抬到墓地,挖坑埋葬,没有棺材,也没有任何随葬品。墓葬多为长方形,也有部分为圆形。墓地周围筑有围墙,不准牲畜进入,不准挖土。人去世后,死者的亲属会穿丧服以表达哀悼。初三、七日、四十日及忌日,家属要请阿訇念经、做抓饭、炒油香等招待亲友,为死者祝福,这称为“奈齐尔”。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宗教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古尔邦节)和鲁孜节(开斋节)。 “库尔班”的意思是“屠杀”。古尔班节的早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羊。节日期间,维吾尔族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年。农村地区每年3月22日过“诺罗孜”节,迎接新年的到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每逢重大节日、吉祥日子,或下班后,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要载歌载舞,打大福等歌曲。节奏欢快,舞蹈轻盈,情绪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