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扫墓祭祖
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吃寒食禁火、祭奠祖先的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衰落,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延续至今的节日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景吟》诗中写道:鹊鸦暗树噪,清明寒食谁哭?荒野纸钱风飞,古墓春草绿。棠梨花映杨树,那是生与死的分离之地。
暗漠重泉不可闻,人冒雨归。宋代诗人高菊清在《清明》诗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南北山上坟墓多,清明节和扫描都是不同的。纸灰飞成白蝴蝶,泪血化成红杜鹃。日落时,狐狸睡在坟墓上,晚上在孩子们的笑灯前回家。人生若有酒,一定要醉。从来没有一滴到达酒泉。即使在当今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祭祖的习俗:除草、摆供品、在坟前上香祈福、烧纸钱、金元宝,或者只是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踏青
清明节期间,春天重返大地。人们利用便利。扫完坟墓后,各家各户畅游山野,各自回家。回到家,我捡了几根刚绽放叶芽的柳枝,戴在头上,这让我开心。有些人还在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中去领略、领略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他们去乡村徒步旅行,以表达严冬以来的郁闷。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称探泉、寻泉。
其寓意是踏着青青的草地,在田园里嬉戏,欣赏春天的景色。
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也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女性平日是不可以随便出行的。清明节扫墓,是一次难得的踏青机会。因此,清明节期间,女性比男性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子清明,男子年”之说。
放柳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变绿的时节。有b的民俗风情摘柳、穿柳、插柳。
人们外出郊游时,都会折下几根柳条。他们可以把它们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把它们做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把它们带回家插在房子的门楣和屋檐上。有“清明不戴柳,佳人头亮”、“清明不戴柳,以后就变成黄狗”等谚语。死”,可见旧时清明节折柳是十分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有辟邪的功能,所以佩戴柳树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装饰,而且还有祈福、辟邪的作用。
清明插柳也可能与以志求新火的习俗有关过去寒食节期间,树枝都被剪断了。如今看来,随意折断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不宜提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