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庆祝清明节的?
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分后十五,清明节如期而至。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历史上,没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节一样,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它有两种不同的内涵:扫墓、祭祖、踏青。礼俗这一主题自古传承至今。清明这个节气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古今清明节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明节背后的故事。
三节合一:清明节的由来与演变
01清明:万物清明
初,气ngming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
清明节气作为时间顺序符号,在汉代已有明确记载。西汉《淮南子·天问训》云:“春分十五日,斗指乙尖,清明风至。”其中,“斗至一”是清明节气的划分标志。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北斗七星柄顶的方向来确定的。手柄从“阴位”开始,顺时针方向旋转。当手柄指向“B位”时,正是清明节气。 “清明风”指的是清爽、清澈的风。 《岁月百问》云:“此时万物生长,皆清明,故名清明。”由此看来,“清明”节气的命名与天气和物候的关系有关。特性相关。
清明插画。出品/无米可煮,来源/土冲·创意
这个季节,旧物推陈出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植、养蚕等活动的最佳时节。农谚常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东汉崔谔在《四人月令》中记载:“清明日,点蚕妾,管理蚕室……”但此时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清明本来不是一个节日,真正成为民间节日是在唐宋之后。
那么,本来只是一个节气的清明,是如何将踏青、扫墓、祭祖纳入节日习俗的呢?
这与另外两个古老的节日,即上巳节和寒食节密不可分。
02 上巳节al:3月3日天气新了
清明节清新明媚,桃花盛开,柳暗花明。古人响应物事之感,清明节踏青盛行。然而,踏青正式确立为节日习俗,却与古代另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有关。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年。最初定在农历三月初四。魏晋以后改为3月3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在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在水中沐浴,以去除过去一年的污渍和污秽,称为“上巳节”。 “祓”或“祊”;它是一种召唤灵魂的方法,可以在野外或水边召唤已故亲人的灵魂,也可以召唤灵魂。召唤自己的灵魂醒来并回归。这就是我们的祖先认为的,灵魂就像万物一样,随着四时的变化,经历发芽、生长、枯萎的过程,所以在早春时需要召唤灵魂;三是春游,青年男女外出到野外玩耍,自由择偶或交配。
晋代陆机写道:“时值暮春,气候柔和宜人。元代吉隆初,游于池中。” 《黄河脏水》和李白的《三月三日新气象,长安水边多美人》都是当时人们外出辟邪、踏青的生动写照,
魏晋以后,原来复杂的“驱鬼”被简化为“洗手洗脚”,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有趣的习俗——祛水伤。来源/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巳节其实是郊外水边举行宗教仪式后,春游欢乐、男女自由互动的节日以辟邪、求吉祥。这样看来,上巳节的节日内涵有两种:一是庄严的驱鬼招魂;二是庄严的驱鬼招魂;二是快乐的玩耍和交流。尽管驱魔、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人们在春游和社交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宋末,理学盛行,礼法日趋严格。除重要节日外,朝廷不再鼓励举行春游、驱魔等仪式。上巳节逐渐衰落,仅流行于民间。传播。不过,由于时间临近清明节,上巳节和踏青的特点逐渐融入清明节的习俗。因此,清明节流行的踏青习俗可以看作是上巳节传统的延续。
上巳节与清明节在宋代逐渐融合。来源/电视剧《白蛇传》截图
03寒食节:甲辰强的饮食还是寒的
寒食节正值农历三月公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天两天。寒食节的起源要从著名的介子推说起——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流放途中。他又累又饿,无法前进。他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给重耳喝。当重耳成为晋文公时,介子推并没有去求功,而是带着他的母亲隐居在晋文公的身边。绵山。晋文公执意要他出来谢恩,就从三面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但他没想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起被烧死,他不为所动。晋文公忍不住哭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冬至后105天介子推忌日,全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允许吃冷食。又称“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到绵山祭奠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他发现被烧毁的树上又长出了新的柳枝。清明政治的命题充满了情感。命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母亲雕像儿子,山西绵山人。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信息网
“砍牲侍君”、“烧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给寒食节的起源增添了几分悲剧色彩。然而,在《史记》和《左传》中,并没有介子推砍皇帝阳具或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故事的记载,更没有记载“寒食节”和“寒食节”的由来。清明节”。
“介子推众弟子怜悯他,于是在宫门挂书曰:“龙欲上天,五蛇会帮助他。巨龙已升入云端,四蛇已入各自巢穴。一条蛇独自抱怨,却不见踪影。 ”文公出来,见其书,曰:“介子推正是如此。”我们忧虑王室,没有利用它。 ”使者召之,而死。遂问其所在,闻其在绵上(介休名)山。于是文公绕绵上入山,封其为接退田,名之。界山,“记住我的过去。 “他是一个好人”。 (《史记·晋世家》)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追赠绵山周围,名“介子推田”。 ”,绵山被称为“界山”。关于寒食节和禁寒禁火的记载不多。其实,禁火禁火反映了古老的改火习俗。祖先们生火。从木头里取火,这并不容易,因为用来生火的树木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春天和三月是换火的时间,在新的火完成之前,祖先禁止点燃火灾,这成了一种习俗,wh后来形成了“禁火”“节”。禁火的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了习俗(《周礼·求官司寇》:“用此二人修火,禁于国”)。禁火是为了纪念和祭祀介子推。该声明实际上是一个附件。由于春秋时期民间有纪念介子推的传说,古代的“禁火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禁火节”改为“寒食节”。
影视剧中的介子推。来源/电视剧《重耳传奇》海报
寒食节除了禁火、吃冷食外,还增加了扫墓、娱乐活动。具体时间还没有确定我看到了明确的记录。但从北宋王璞《唐会要》的记载可知,唐朝初年,民间寒食节扫墓、踏青的习俗已蔚然成风。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颁布圣旨,允许韩氏上坟祭扫仪式,并使其成为例行公事:
“寒食上坟,没有成文的仪式,代代相传,成了风俗。老百姓如果不配上庙,又何必表现孝心呢?去坟墓是适当的……它仍然包含在仪式中,并且永远是例行公事”(《唐会要》卷23)
所以,此时的寒食与清明节有什么关系?
唐朝时期就确定寒食与清明节之间只有一天的时间。清明节。三天禁火之后,清明节必须更换新火。柳木或榆木乞求为了新的火。这样,清明和寒食就联系在一起了,清明期间以新火代火的活动也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
从古诗词来看提到名字,有些人将这个季节称为“冷食”。例如魏应物的《寒食送京师兄弟》,借雨中寒食节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雨中,火光冲天。禁地黄莺独坐江边。
看花思酒,杜凌寒吃青草。
有的被称为“清明”,如杜甫的《清明诗》描述了唐代大理五年清明节长沙踏青的热闹景象:
<日日繁华热闹,从长沙涌出数千人。
渡头翠柳明目行,红蹄嚣张,咬膝。
又名“寒食清明”:
乌鸦喜鹊在黑树上吵闹,寒食期间谁哭清明节?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
有些诗将这两个名字混为一谈。诗题为《清明》,下诗也提到“冷食”;或者题为《冷食》,诗中也说“清明”。
可惜春风已老,酒杯太深。
引花送冷食,此时心安。
——白居易《清明观妓听客诗》
据《唐会要》,大历十二年二月十日五日朝廷下旨:“从此清明节吃冷食。”唐末宋以后,禁止吃凉食的习俗吃火、吃寒食逐渐衰落,“清明”这个名字也逐渐普遍起来。明清时期,“清明”的称呼超过“寒食”,并逐渐取代了后者。现代,大多数地方的人们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这个名字。但仍有少数地方仍有禁火、吃寒食的习俗,如山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寒食节并入清明节后,禁火、寒食、扫墓、戴柳等许多习俗也被继承下来。清明节,成为清明节的重要活动。此外,宋元时期,清明节将两个古老节日的精华融入到上巳节和青年踏青的习俗中,最终形成了以祭祖和祭祀为中心的传统节日。扫墓、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融为一体。明清两代总体上继承了前朝的旧制度,清明节仍然坚持和发展了其作为不可或缺的重大节日的地位。随着岁月的流逝,清明节的一般习俗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清明节。
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习俗:祭祀、踏青、饮食
清明节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传承、分离的历史、融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春节习俗的综合和升华,其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可以与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相媲美。在这里,我们将其传统习俗分为:分为三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中国历来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但古代并没有坟墓祭祀的习俗,祭祀都是在宗庙里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坟墓的习俗日益盛行。但此时,这种习俗似乎仅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直到唐代,唐玄宗以圣旨的形式固定了清明前寒食节扫墓的民间习俗,祭祀习俗才扩展到整个社会。据宋代吴自牧《孟良录》记载:每逢清明节,“官民皆出郊,扫墓”。看扫墓的男女人数和人数没有限制,而且经常有结束他们的一生。
自古以来,人们在隆重的仪式后都来游玩,春游也应运而生。春光明媚的清明节前后,亲近自然、踏青郊游是清明节期间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传统的春游活动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足球、斗鸡等。
白蛇和小青去清明节春游,在西湖。来源/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截图
昔日,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与祭祀同等重要。明代《帝都风景》记载了这样齐头并进的扫墓踏青情景:
三月清明节,男女扫墓,抬布丁。他们的肩膀上,轿马背上挂着普元宝,街道上充满了魅力。祭拜的人,祈祷的人,哭泣的人,给坟墓除草添土的人,在坟墓上烧元宝、贴纸钱的人。如果看不到纸币,你将独自在坟墓里。哭完之后,就没有再回来。他到了香树下,选了一个园子,排排坐着,直到喝醉了。
这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如今,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主要进行扫墓活动。
在食物方面,就像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每个民间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食物文化。清明节虽然不像其他节日有固定的时令食品,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在我国北方,清明节的主要食物是蛋糕和冷粥。许多人还吃鸡蛋,鸡蛋象征着完美。老北京人大多吃粽子、麻花、茶面。其中“三明治”是一种油炸食品,酥脆细腻,古称“韩举”。
扭包子。来源/互联网
山西省为了纪念介子推,家家户户都蒸“子推馒头”、“子推燕”等,馒头里填满核桃、红枣、花生,成为《子推衍》。 “福”是指祖宗保护家族香火,传承下去。这些馒头可以自己吃,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子推包子。来源/陕西科技大学新闻网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山东即墨吃鸡蛋冷糕,莱阳、招远吃鸡蛋和冷高粱米。据说,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冰雹袭击。泰安人吃生苦菜卷冷饼,据说吃后眼睛明亮。
我国江南地区有吃“青饺子”和莲藕的习俗。将艾汁或麦草汁与糯米一起捣碎,使青汁与米粉相融。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垫上芦叶,放入蒸锅内。蒸出来的青饺子颜色鲜绿,香味扑鼻。是江浙地区清明节最具特色的时令食品。在安徽、江西等省份,清明节期间人们大多吃“清明果”。 “清明果”与“青团”有相似之处,但也略有不同。一是“清明果”多为饺子形;其次,“青米”中的馅料清明锅”多是干五香、笋干等,以咸味为主,而“青团”则以豆沙为甜,馅料以馅为主;第三,“清明锅”多用艾草,而青团则以馅为主。
清明青年团。摄影/dashu83,来源/Adobe Stock土冲创意
此外,还有不少地区仍保留着当地的清明食俗,如“艾”等。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吃;在福建泰宁,人们在这一天吃“暖蘑菇包”;老厦门人扫完坟后聚在一起吃煎饼;还有闽东各地也有吃芥菜的习俗。
此外,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会分享祭祀的食物。例如晋南地区的人们在庆祝时清明节,他们习惯蒸白皮大馒头面粉,中间夹上核桃、枣子、豆子。外面盘绕成龙形,龙身中间粘着一颗鸡蛋,称为“子府”。蒸一个大“子福”,象征家人团圆、幸福。扫墓时总“子福”供奉祖灵,扫完坟后全家人一起吃。
中国清明文化:谨慎观末,蓄势待发
除了缅怀先人、抒怀哀思、结伴外出、拥抱自然,还有什么清明节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曾子曰:“慎追古,民德强。”中国传统节日最早的起源是感受自然的韵律,顺应天时。在传播过程中,人文内涵凸显。时期“谨慎求未来”的人文内涵清明节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最好注脚。
农业社会强调父权关系和生死相依。祖先崇拜是农业父系社会的主要信仰和精神支柱。春天的季节里,人们举行盛大的春祭仪式,纪念祖先的灵魂。同时,他们也转向自己,支付建造教堂的工资,询问自己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
直到今天,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会记住这座村墓。每年清明节期间,不仅居住在祖先坟墓周围的亲人前往扫墓祭奠,还有大批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纷纷赶回祖籍地祭拜。祭奠他们的祖先。陕西桥山黄帝陵和轩辕庙省是中华民族的祭祀之地。清明节期间,民族情感在这里汇聚。从虔诚礼拜的肢体语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清明不仅是一个哀悼的日子,也是一个重生的日子。
在与自然的密切交流中,人们感知到生命的发生和死亡是相互依存、持续不断的过程。生命体可以生也可以死,生命体也可以生也可以死。力量是永恒的。
所以,人们在清明节祭奠祖先,通过祭祀仪式召唤生命的力量;他们不忘踏青踏青,感受春天的生机,祈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经历了一次刺骨的经历后,杨和启哲整装待发。
参考文献:
[1]黄涛。清民的由来及内涵g 节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社会的变迁与功能[J].民俗文化论坛,2004(05):16-22.
[2]王杰。集“三节”为一体的清明节[N].学习时报,(006).
[3]史记[M].中华书局,(汉)司马迁,1959
[4]袁文亮。浓郁的清明文化(二)[J].烹饪知识,2020(10):6-7.
[5]李云。清明节文化解读[N].光明日报,(005)。
[6]中国新闻网:“清明节本来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最初可能是一个‘狂欢节’”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