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服饰特点有哪些?
风俗习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临水而居。他们爱干净,经常洗澡,女人爱洗头,所以就有“水”。过去,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节日:
1.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海瓦萨”,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十月中旬)。
这两个节日,各村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佛事祭祀活动,向佛像供奉食物、鲜花、钱币,念经、滴水。于佛像前,祈求加持。佛祝福人们。从闭门节到开门节这三个月是“闭门”时间,是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拜佛、听佛说法,每7天就赚一笔小钱。晚上,燃放烟花、鞭炮、高楼灯(孔明灯),举行“奔腾表演”。封城期间,青年男女可以恋爱,但不能结婚、外出;他们只能在“开业”之后结婚并出去。
2.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坎比麦”或“冷河桑坎”,意为六月过年。时间为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公历四月中旬)。农历清明节后十天左右举行,象征着“最好的日子”。节日通常持续3天。前两天是送旧日,最后一天是迎新日。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前往佛寺拜佛。他们在寺里堆沙建塔4、5座。大家围坐在佛塔周围,听佛念经。随后,妇女们每人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去灰尘”。佛寺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退场,互相泼水祝福。然后成群结队地游行,向路人泼水以示祝福。
每年西双版纳泼水节期间,傣族人民都会在澜沧江上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比赛结束后,龙舟被拆解,放入佛寺竹塔内妥善保管,直至泼水节来临。明年奥梅斯。过去,龙舟被拆散后重新组装起来,组装好的龙船被称为“干黑”。
3.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是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一天,周围村庄的数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在花街。节日的花街非常热闹。身着盛装的少女(少女)排起长队,漫步花街,竞相争艳,魅力十足;而年轻人则睁大眼睛寻找自己喜欢的人。
如果他们相爱,他们就会在凤尾竹下的荔枝丛里相遇。女孩解下腰间的米棍,打开翠绿的芭蕉叶,看到的是沾着花汁的香糯米。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一层层被蕉叶隔开,里面装满了p等美味。牛里脊肉、炸鳗鱼干、腌鸭蛋等。两人一起吃饭,谈情说爱。吃完杨米饭,求婚结婚的大事就结束了。
服装:
1.女性
女性传统上穿着窄袖短裤和筒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身穿白色或深红色内衣,细腰、宽下摆,下着各种颜色的裙子。
德宏、芒市等地的妇女婚前穿浅色上衣、裤子,系小围裙。结婚后,她们穿双排扣衬衫和黑色裙子。
内地傣族妇女的服饰与边疆地区大体相同,但具有地域特色。因此,常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傣族妇女在裙子上系特制的花带,花带长达十余丈,故名“H”。
他们的服装以黑、红为主色调,短外套贴身,到达上腰部,领口采用细银气泡,形成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饰有五六米长,系绣花腰带,头戴尖檐上翘的“希科农”斗笠。
“花腰傣”独特的头饰和服饰与花腰傣十分相似。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具有椎髻、短裙、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连续性。
2 .男性
傣族男子天冷时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长裤,盖毯子,头上多用白布或绿布包头。纹身是很常见的事,它不仅表达勇敢,还可以辟邪。l 振奋精神,保护身体,装饰身体。
男孩到了11岁左右,就会纹身。纹身多为虎、豹、狮、龙、蛇、鹰。纹身的部位主要是四肢、胸部、腹部和背部。一般来说,纹身一条腿需要两天,纹身全身需要七到八天。
傣族饮食习俗:
傣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则喜吃糯米,一般都是现捣实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名竹筒饭,是将糯米放入香竹筒中,用水浸泡15分钟,然后用火烘烤而成。
吃的时候,把竹筒拍打软,竹筒内壁的竹膜就会粘在米饭上。用刀切成两半,香竹米就出来了e将从竹子里出来。其香气浓郁,松软可口。精美的。还有独特的菠萝紫米,香甜可口,有补血润肺的功效。
农民工经常在户外就餐。他们用芭蕉叶夹一团糯米,配上盐、辣椒、酸肉、烧鸡、米粉、苔松。肉类包括猪、牛肉、鸡和鸭。他们不吃或少吃羊肉。他们擅长烤鸡和烤鸡。它们喜欢吃鱼、虾、蟹、螺、苔藓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竹笋、豆类等。
1.服装特点:天冷时男子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短裤、长裤、毛毡。他们通常用白色或绿色的布包头。男性纹身是一种常见的习俗,纹身不仅表达勇敢还可以辟邪、保护自己、装饰身体。男孩在11岁左右的时候就会纹身。纹身多为虎、豹、狮、龙、蛇、鹰。
妇女传统上穿着窄袖短外套和裙子。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着白色或深红色的细腰、宽下摆内衣,下穿各种颜色的裙子。德宏、芒市等地的妇女婚前穿浅色上衣、长裤,系小围裙,婚后改穿上衣、黑色裙子。
2.傣族的节日:
1.闭门节,傣语“海瓦萨”,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2.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定于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3.泼水节傣语称“桑坎比麦”或“冷河桑坎”ich 的意思是六月新年。时间为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公历四月中旬)。大约在农历清明节后十天左右举行,象征着“最好的日子”。
3.傣族生活习俗
1.饮食习惯 傣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则喜吃糯米,一般都是现捣实吃。傣族也吃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昆虫有蝉、竹虫、巨型蜘蛛、田龟、蚁卵等。傣族有吃花的习俗。
经常食用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稻花、甜菜花、香蕉花、苦菜花、刺梨花、金雀花、鸡蛋花、苦花等,共有30多种花,如弯曲根花、卷藤花和傣语“莫邪”的花。
2.建筑习惯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民居的特色。西双版纳、德宏瑞丽的傣族竹屋风格独特。该建筑近正方形,共两层。上层有人居住,距地面约7英尺。下层没有围墙,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物品。屋顶是双坡的,大部分覆盖着编织的“稻草排”。拾级而上,有走廊和晒台,可以晒东西,纳凉。
傣族的发展
元明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汉族与傣族文化交流,特别是汉族大量迁徙边疆,来自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泛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元初的记载显示,德宏地区的傣族仍然使用奴隶进行劳动。
元明时期,各地傣族地区进入封建封建社会,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铁制工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农作物新品种也不断增加,棉花得到广泛种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珍贵的“千雅锦”、“丝幔”等精美的手工艺品。商业活跃,出现了车楚等较大的商业城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傣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