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的冷食习俗中,以被誉为“凉食十三绝”的老北京冷食习俗最具代表性。十三道特色菜分别是驴滚、爱窝窝、糖耳朵、糖火、姜丝排叉、烧环、麻花、豌豆黄、螺丝旋花、黄油炸糕、硬面糕点、麻酱煎饼、萨琪玛。

清明节期间,江南地区有吃青汤圆的习俗。青饺子是用一种叫做“麦秆”的野生植物捣碎并挤出汁液制成的。然后将汁液与干纯糯米粉混合揉捏,然后包成饺子。
饺子的馅心是用细糖豆沙做的。填馅时加入一小块糖猪油。饺子包好后,装进篮子里蒸。从篮子里出来后,用刷子均匀地刷上煮熟的蔬菜油放在饺子表面,就完成了。

寒食节是什么时候

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中国清明节的前一天农历4月4日左右。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太子重耳游历各国,经历了许多磨难。有一次,他饿得不行,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称王(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就和母亲一起去寻找躲在山里的介子推。找不到,他就下令放火烧山,试图逼走介子推,但最后却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都被烧死了。重耳后悔了他非常喜欢,于是规定每年这个时候不能生火,吃一切寒食,称为寒食节(山东省介休市鄄城县凤凰乡当地居民)山西省对此至今记忆犹新(事实上,节庆三天没有吃任何冷食)活动,但仍保留着不生火做饭,晚餐一般喝开水的习俗而不是通常的各种面条汤)。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源于古代钻木取火的习俗。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生火,并有根据季节变换生火的习俗。而且每次换火都得换新火。在新的火灾到来之前禁止人们生火,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寒食期间的风俗 F节日有扫墓、踏青、斗鸡、荡秋千、打地毯、拉钩(拔河)等。其中,扫墓的习俗十分古老。

中国过去在寒食节期间过春节,后来改为清明节。不过,韩国仍然保留着在寒食节期间举办春节的传统。虽然我们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的,但从唐代很多与寒食节相关的诗词来看,至少在唐代,中原人民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