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着急啊!一个孤独的女孩
春节 春节是兴化最大的民俗节日。大多数远离家乡的亲人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期五天,俗称“五日”。习俗是:
除夕之夜,午夜过后,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称为“开征”。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给祖先奉上面条和“福饭”(干饭)。祭祀结束后,煮面条,每人一碗,寓意“长寿、吉祥”。
吃面条时不要第一口就喝面汤。俗话说“大年初一早喝面汤,出门不穿雨衣”。吃完面条后,亲戚、邻居、朋友互相拜年。主人用橙子、瓜子、茶等招待客人。ndies和“长寿面”。这一天,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山村游览风景,称为踏青。
大年初二是忌日,人们不敢互相拜访。这一习俗源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日寇占领了这座城市,许多普图人被杀。正月初一,盗贼开始撤退。逃亡者返回家园,接回遇难的亲友。来拜访的人都是送丧的,所以这一天就成了不吉利的日子,禁止出入。
不过,凡是在大年初一去过的人,都不会犯这个禁忌。
正月初三,由于初一、初二井门关闭,没有抽水,所以井门被关了。初三一早就开门祭神打水。开店的商人一大早也放炮开门。这一天,新婚的女儿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在仙游,这一天也是“初十”,祝生日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生日礼物一般有面条、鸡蛋、大炮(妇女做“十”时加花粉)、布匹、鞋帽等,数量有讲究。
大年初四晚上,我们做“大岁”。这一习俗源于倭寇侵扰兴化时期。人们纷纷逃亡,没有在家过“除夕夜”。他们于次年初一回家埋葬死去的亲友,然后在大年初四庆祝“除夕”,俗称“除夕夜”。又称“大年夜”。在仙游,农历正月初五是“大年”。
初五就像初一一样。大家早餐吃一碗面,然后去春游或者走亲访友。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这也是古代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于12月16日开始)。
元宵节是莆田的一个重大民俗节日。它比春节更隆重,持续时间也更长(原因是各村时间不同,最早是农历初八,最晚是正月二十九)。解放前,元宵节晚上,村里的宫祠张灯结彩,摆起“宴会桌”,摆上糕点、水果堆放着,村民们抬着菩萨像来傩。傩队巡游境内一周,家家户户在堂上摆上香案。游行队伍经过时,他们点蜡烛、上香、放鞭炮、烧柴火、熔“贡银”,祈求一年平安、幸福安康。这就是俗称的“解行诺”。
傩表演结束后,主妇们把余烬带回家,倒入炉子里,预示着来年会更红火。到了晚上,灯笼游行,“棕轿”(舞傩火),舞龙舞狮,一直持续到天亮。有的村子还“搭帐篷”(几班演员一起演出大型连续历史剧)。有些村子过元宵节的方式很特别,比如城厢区城郊乡光福仔村的过元宵节,方法是五点到六点正月十三早上,家家户户都拿出锅,在院子里“耙”几下,以庆祝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二”,又称“透爷”。因为每逢初二、十六,各行各业的企业主都会祭祀神灵,晚上邀请朋友一起吃饭,称为牙节。它从二月二号开始,到12月16日结束,因此得名。当晚,各行各业的企业主特邀店员、朋友共进晚餐,作为他们的“第一福”。不被邀请的人就意味着被“解雇”。
仙游这一天,正是孟官开学的日子。这一天,家长们给孩子打扫卫生,提着一篮子炒米花(俗称“冰霉”),炒糖豆。那里篮子上放着七根大葱和八颗布扣,象征着孩子的“七智八窍”、“智力绽放”。学生们前往孟关祭拜孔子先生并正式入学。
清明节前,人们用面粉蒸“清明甲鱼”。
节日这天,人们备好酒、食品、水果和“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端午节这是兴化八个传统节日之一。它非常宏大,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内容丰富。通常我们初一吃糕点,初二吃粽子,初三吃田螺,初四吃桃艾,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因此,有一个俗话说:初一吃糕,二月吃粽子,三月吃田螺,四月吃桃子。初五桃花划龙舟。”
初五,家家户户采几种芳香草,汲午水,熬午草汤。洗澡更衣,由冬衣换夏衣,孩子沐浴后,头戴香囊,身披虎布,在肚脐等处涂抹雄黄,吃“午草”煮的鸡蛋,即所谓“午草”。强身健体、治病,所谓午草,就是农历初五中午采摘的草,其实大多是在中午之前采摘的,有铁质等七八种植物。山竹、石榴叶、豆叶、兰草。煮鸡蛋清黄。
打扫大厅,喷雄黄笏呃,用炭火加白术和陈皮烟来驱蚊也是端午节的一大内容。端午节最热闹、最有趣的就是赛龙舟了。
七月初七吃炸豆角和爆米花,寓意“吃炸豆角长生不老”。当晚,人们纷纷涌向城头,观看牛郎织女的天上相会。人们在这一天难得见到喜鹊,并说上天架鹊桥。
有时晚上会下点小雨。人们说这是牛郎织女相遇时流下的眼泪。
中元节是在7月15日,俗称“七月十五”,也称鬼节。端午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古老节日。民间烹制“薄荷糕”、“金饼”、烧银纸衣祭祀祖先。如果已婚妇女遇到父母新去世后,她会在十三号准备好祭品和银纸,回到娘家祭祀。这俗称“首年送纸”,此后每年送十四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逐渐废止。
8月15日中秋节,亲朋好友互相赠送月饼、板栗、银杏果等礼物,称为“送秋”。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炒米粉、芋头、栗子、月饼等,一直实行至今。
九月初九重阳节,俗称“九重阳节”。人们蒸九层米果。
冬至节 冬至节俗称冬节。节日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滚球”,插春球,我们叹银元宝等祝愿全家团圆、五谷丰登、五谷丰登。
冬节早上,全家吃“红糖丸子”,并将“丸子”贴在门框上,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在平原地区,如果家里有新丧,就不捣糯米粉,说明送丧的人无心过节。亲戚要在节前送糯米粉给他,主人则回赠生姜、白曲、麦芽糕、筷子、红糖、五谷籽等。等等,以表明你不害怕送礼者并祝他好运和繁荣。
冬至节还有扫墓的习俗。
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凡是外出的人,都必须回家团聚。莆田人把除夕称为“除夕”。“过年”。顾名思义,是在两年的过渡期,庆祝过去一年的好运和生活,祝愿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因此,春节通常从“过年”开始。 “尾牙”即从腊月十六开始。
“尾牙”这一天,老业主们设宴招待员工,发工资,结束了一年的工作。雇佣合同。老百姓忙着买新年新衣服,然后选个晴天进行大扫除,俗称“扫尘”。二十三日,各家各户准备祭品“送神”,用用面粉等材料制作“送糕”、煎“炒米果”,送灶神“上天”、“报到”(正月初四,他们会“迎回人间”叫“迎神”)。
送完灶后,人们选两天来祭拜。画年画、包红汤圆、贴春联等。莆田的春联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那就是顶部有一张两寸长的白色对联,这是全县唯一的一张。国家。据说,清军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民众奋起反抗,形成了以莆田南少林寺为大本营的全国反清局面。清政府将怒火转嫁到人民身上,滥杀无辜。许多家庭在葬礼上贴白色对联。
正值春节,清政府强迫人们贴红对联,以示“国泰民安”。有的人被迫贴红对联时,故意留下一段白对联,以表哀思。后来各家各户纷纷效仿,贴白面春联的习俗就成了习俗。直到今天。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红饭团、红柑等物品,祭祀神灵,以“辞旧迎新”。晚上,大厅里燃起红烛,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俗称“围炉子”。
如果有人外出未回家,请在餐桌上留一个空位。之后,要在炉子上留下“来年的饭菜”,并在炉子里烧一大块柴火,以保留一整夜不熄灭的“火宝”,象征着有余有余。年年有余,年年繁荣。然后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孩子们放鞭炮,一家人欢声笑语,聊天玩乐,俗称“看年夜饭”。
除夕夜莆田有几个特殊的习俗,就是过年不吃鱼年夜饭(现在不再是禁忌),年画上不放荷花,初一、初二不打井,水要提前储存,垃圾不要倒掉。
解放前,除夕夜是贫困群众还债的最后期限。负债累累的人不敢呆在家里过年。城隍庙里日夜都有戏演。负债累累的人去戏院避债,债主也不敢在城隍面前讨债。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