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服饰丰富多彩,因地区、支系而异。男女服装以深绿色、蓝色土布为主。男士喜欢穿无领衬衫、长裤或及膝短裤,通常系腰带。南丹县的“白裤瑶”男子喜欢穿及膝的绣花衫。白色长裤,边缘有卷边;妇女一般穿无领上衣,用腰带系住腰部,下穿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有的还穿后长前短的及膝裙子,在显眼的地方绣有彩色花边。年轻人通常穿着汉族服饰,但只有在庆祝活动时才换上民族服装。女士头饰款式繁多,风格独特。她们常佩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并系彩色丝带。大瑶山有些女人穿大重约1公斤的弯曲银簪。瑶族妇女的头饰已经可以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以及属于瑶族的哪个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油茶”。大瑶山瑶族人民喜腌制“鸟醋”、“动物肉醋”,作为待客的上等菜肴。有的是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民居:瑶族的房屋为竹木结构,一般为三间,呈长方形。有的为吊脚楼式建筑,多依山而建,部落杂居。
婚俗:瑶族未婚男女青年恋爱相对自由。他们利用节日、聚会和闲暇时间,穿村走巷,建立感情粗暴对歌或其他方式,互赠信物,独立结婚;有的还需要征得父母同意,请媒人。只有双方同意后,才能结婚。瑶族中招女婿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不与族外通婚。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密切,异族通婚也开始增多。
丧葬:农村瑶族的丧葬方式以土葬为主。一些地区和分支机构实行火葬、崖葬和吊葬。
禁忌:女性产前不喜欢外人探望;结婚日期不能选择在父母去世周年纪念日;男女对唱时不能坐在同一个凳子上;不能在女性面前使用粗言秽语;主房间内严禁随地吐痰;男人忌讳坐在柜子前。男人和同辈女性称兄弟姐妹,忌讳“姐夫”、“姐夫”等称谓。瑶族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共同生活和思想行为的规范和规范。
家居习俗
山区瑶族的房屋多为“草房”,四壁用小木条砌成,俗称“地上千柱头”。用冷杉树皮或茅草覆盖。有少量木屋,多为三间一楼,称“三间堂”。主屋两侧常用杉木条另造两间,俗称“皮山”。东房用作杂物堆或用作牲畜圈舍、厕所;西房用作厨房和浴室。瑶族有每天洗一次热水澡的习惯无论寒冷或炎热。还有一座“碉楼”式木屋,一半平地,一半依山坡由树木支撑。人住在上面,东西放在下面。俗称“瑶”、“吊脚楼”。如今,“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多为砖木结构,“三间堂”建筑为青瓦顶、二层窗。虽然有窗户比较矮,无人居住,用作储藏室。中央大厅有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
瑶族进入山区时,由于地广人稀,实行刀耕火种。烧农耕。 ,“栽这山植那山”。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封建统治势力逐渐深入山区。瑶族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维持生计,他们被迫借土耕种。借土条件:“植树”“还树还山”。即瑶族借地播种庄稼时,必须为“山主”植树;在照顾庄稼的同时,他们也必须照顾树木。当树木长大,土地不能再种植庄稼时,他们才将土地和树木归还给“山主”,然后到别处借土耕种。对于造林,他们习惯于林粮“扦插”和间作。
粮食作物有玉米、甘薯、旱草、谷子、乔木小麦、马铃薯等。主要套种油桐、棕榈片、茶叶、药材等。肥料由新开垦土地的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毁土地的草木灰制成。生产工具以锄头、镰刀、斧头为主,竹木工具为辅。特兰体育运动主要依靠人力。携带和携带。背篓是瑶族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劳动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共同劳动。当需要寻求帮助时,被请求的人无论多忙都必须提供帮助。垦植大学 片山农场,按户或劳动力持股进行集体劳动,秋后按股分配红利。
狩猎是山区瑶族的生产内容之一区域。主要目的是猎杀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农作物,它们就会集体捕猎,直至被捕获或赶走。狩猎时,1~2人带着猎犬寻找踪迹,其余人看守牌。就连被抓到猛兽背上的孩子们也能分得一杯羹。个人狩猎主要是套上绞索
婚恋习俗
婚前交友,历来是姚家青年男女交友、谈情说爱的相对自由时间。在生产劳动、逛集市、节日聚会等过程中,歌声常常被用作表达爱情的媒介。一旦双方同意,就可以在不受父母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互动。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友”,女方称为“照顾后代”。到正式结婚时,如果新郎不是自己的第一个朋友,男友必须为女友准备一篮子礼物(糖果和洗漱用品),这就是所谓的“领篮子”。女方准备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云鞋、腰带等作为回礼,称为“抛包袱”。
在山区,同姓的潘、赵等人可以通婚,其他人也可以通婚。姓氏一般有不同的姓氏。豪事实上,瑶族和汉族之间一般是不允许通婚的。民国时期稍有缓和。解放后,民族交流增多,各民族更加团结和谐,禁止通婚。
婚姻的主要形式是“纳女婿”(即招夫),瑶语称“九迁”。男人在女方落户后,一般要写一个“姐夫”,里面有妻子结婚后男方的信息。义务与权利、子女继承、财产继承等。 一般情况下,准新娘要根据女方的辈分更改姓名。还有几对夫妻改姓。女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曰“两边走”。男方仍用原名,夫妻俩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气之第一出生的孩子将随母亲的姓氏,第二个孩子将随父亲的姓氏,依此类推。另一种叫“明婚暗婚”。这种婚姻往往是由于女方父母年老,兄弟姐妹年幼,家庭又无劳动力造成的。一旦上述条件发生变化,男方将与妻子一起回国,子女随父姓。女子嫁夫家,主要在平地瑶。妻子保留原姓,孩子随父姓。
婚礼期间,男方到女方家迎娶妻子。婚礼是由新娘的家人组织的。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步行护送。新娘家人敲锣打鼓,半路迎接。晚上举行祭拜仪式,接走亲友(有的不请自来)。 ,“坐歌厅”一夜。当一个女孩c到夫家,结婚前她都会“坐歌堂”。婚礼当天,新娘由她的父亲、兄弟或叔叔抱出。然后,村里的姑娘会陪着她,打着伞步行到新郎家,举行拜拜仪式,接受亲友的祝贺。
离婚与再婚(亲子关系) 在岭东高山瑶,女性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努力。如果关系不兼容,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一般都会请村里的老人“喝茶”,提出离婚的理由。如果调解不成,就“宣判”离婚。夫妻俩拿了一根竹筒到山上,用刀把它切成两半,各拿着一半,互相走开,然后就分手了。已婚男子如果违反婚约,女方可以与男方“离婚”,所有财产归女方所有。阿曼。寡妇再婚没有任何限制,但严格禁止兄弟继承兄弟、姐妹继承姐妹的婚姻联盟。解放后,瑶族按照《婚姻法》办理了手续。
哭嫁 女孩出嫁前,会召集村里的亲戚朋友、姐妹,连续两个晚上到自己家里聚会。初夜以茶相待,晚上设宴。宴会结束后,大家聚集在堂上唱“妇歌”,谈论私事或嬉笑打闹,“坐歌堂”。新娘按辈分向亲友“哭嫁”,亲友送“红包”。
殴打新郎 婚礼三天后,新郎回到妻子家。女方村里的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殴打新郎,以表明他们以后不会虐待新娘了。在一些村庄,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婆家拜年。村里的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表演龙狮)向新郎表示祝贺,新郎则以“红包”作为回报。这也称为击败新郎。后来逐渐演变为全村妇女儿童讨要“高兴钱”。否则,他们不会放弃,有时会给新郎带来很大的尴尬。
丧葬习俗
瑶族实行土葬。老人临终时,梳头、洗澡、裹寿衣,亲戚们在一旁守护“送行”。死后,死者被移至堂上(男左女右),全家哀悼,子女到亲友处吊唁,择吉安葬。棺材一般会停留三天,请师傅做“道场”。对于穷人来说,一碗水就能为他们“开路”。如果死者是大师,则应请同级别的大师念咒语,用红布将尸体绑在凳子和楼梯上,仪式结束后才放入棺材。
办丧事时,主人只领丧事到门口,由一个孝顺的男子或女儿,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耀并不关注什么“风水”宝地。他只要在离家不远的山脚下选一个地方就可以安葬了。
现在,瑶族实行丧葬改革,开始尝试火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