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的习俗从何而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一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以解相思之苦。天下男女在这一天祭祀牛郎织女,希望能找到终生伴侣。七夕节民间还有女孩子“讨巧”的习俗。为什么是这样?
唐代王建有诗云:“暗星缀珠,宫女忙七夕乞巧。”指的是七夕节期间,女孩子讨巧的场景。
其实,早在汉代就有七夕乞讨的记载。
相传,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下凡与姐妹们玩耍时,爱上了牧童牛郎。牛郎自小就依附于哥哥我们的童年,在世上受过很多苦。当他遇到了美丽善良的织女后,他自然非常珍惜她。牛郎有一个神奇的老黄牛。在它的帮助下,两人背地里上天秘密结婚,生下一儿一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牛郎吃苦耐劳,织女心灵手巧。他们过着温馨甜蜜的生活。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被太后知道了。神与凡的秘密相会,已经是触犯天律的重罪了,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王母娘娘大怒,把织女带回天庭,从此牛郎和织女不许相见。
牛郎对妻子的思念一天天消退,老黄牛看到她心碎了。
它对牛郎说:“我死后,你可以披着我的皮去天堂。”找到了织女。这是我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了。”牛郎听后泪流满面。 老黄牛死后,牛郎裹着牛皮,带着孩子上天界寻找织女。母亲见状,气得拔出玉簪,在银河上画了一条线,将牛郎和织女分隔在银河两岸。织女见状,伤心极了,整天望着河对岸的丈夫和孩子,不思饮食,不思饮食。这里的牛郎也牵着孩子,日日夜夜地望着河对岸。
王母娘娘见状,不忍心于是,她最终屈服了,允许牛郎织女在每年的7月7日见面一次。于是民间就有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织女是天下最巧的女神天空。据说她能织出五彩祥云。人们相信,7月7日,只要虔诚祭拜,织女就会将她的技艺传授给世人,让织女成为巧妇。
于是,七夕节,除了坐看鹊桥、葡萄架下听情话的习俗外,恭贺双星、乞巧双手的习俗也开始在姑娘们中流行起来。
七夕节临近,姑娘们不仅会准备“五子”祭奠织女,还会举行各种乞讨活动。有的地方还会举办穿线活动,乞讨技艺。在这项活动中,谁穿的七孔针越多,谁的手就越熟练;有些地方,女孩们还通过扔针来测试她们的技能,蜘蛛会对她们的技能做出反应。快来向织女求助吧。
据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如果运用到眼睛和手上,人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和灵巧。至今,江浙一些地区仍保留着七夕节采露的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