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有元宵节。元宵节过得怎么样?

“正月就要过年了,赶猪赶羊……”

<相信听到这首欢乐的歌曲会让朋友们沉醉在新年的喜庆日子里。

正月初一的春节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都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腊月三十至次月初一,除夕夜是人们与家人团聚,在家中快乐过年的日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元宵节)。为了迎接新年的第一个满月日,也预示着假期的结束,大家都会去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休息。乌迪职位。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元宵节,群众会表演各种充满人情味的传统表演,凸显一个“闹”字!回顾当年的元宵节(主要是1960年代、1970年代),许多难忘的精彩瞬间被定格……

作者是1950年代的后裔并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重庆。三岁左右的时候,他从出生地江北区搬到了南岸区黄桷崖街道(行政),在这里生活了六十多年。我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过的元宵节印象很深。那是多么的火热和美丽啊!

如果说春节是为了相聚,那么元宵节就是为了放手。

吃完晚饭(主要是汤圆),元宵表演团队和观众到达表演场地:火B队八字(大约比篮球场大)。

通常最先表演的是《大连乡》、《车妖妹》和《划旱船》:

叔叔阿姨们都涂着夸张的胭脂脸,拿着五颜六色的棍子或桨(桨)在领队何婆婆和毛叔叔(两位长期为民间团体表演的舵手和积极分子)的指挥下,绕着大坝跳舞,哼着类似四川民歌的曲子。不时出现几个踩高跷的人物,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随后,舞狮队在激烈的锣鼓声中隆重登场。这是我们小金人非常欣赏的!只见朱师傅戴着一顶大头笑罗汉帽(他武功高强,很会翻身,以做煎饼为生),手里拿着一把蒲扇,不断变换着姿势让人着迷。睁大眼睛的瞳孔和张大的嘴巴跳舞s。狮子们随着锣鼓声的起伏和激烈,翻转、跳跃,煞是引人注目。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突然大喊一声:哎呀!原来,舞龙(又名玩龙灯)从街头隆重进入表演!红纸龙装饰得惟妙惟肖,壮汉手持绣球花,舞动吸引龙头,意图从龙口夺取宝珠。一群少年光着膀子上阵,托着龙身,上下左右摇摆;扛龙头自然是一招好招,据说关键是,拿着龙尾的人才是老大:他指挥着龙身的移动和位置变化,与龙头融为一体。 ,连接成一条完美灵活的活龙。

这时,我不断听到鞭炮的爆炸声凯尔特人的呐喊声和“天炮”的尖啸声也应该是孩子们表达兴奋的欢呼声和庆祝声。

但真正的大结局还在后面!

只见广场外的天空升起耀眼的火花,承载着温度的火花。人们后退了几步,只见几个大汉抬着一个大燃烧炉,那是一个以风箱为动力的焦炭炉。中间有一个坩埚,里面盛着沸腾的铁水。两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一个拿着一块大木板,另一个用大钳子夹起坩锅,倒在木板上。电光火中,木板被用力向上挥动,只听轰的一声,天空中溅射出万千明亮的火花,没错,是铁水火花!人们惊讶不已,自然退开,生怕铁花(从天而降,已经变黑变冷)掉到自己的衣服上或者脖子上。但雄伟的东方博士阿贡不但不屈服,反而在闪烁的铁花上快速舞动,不让它有机会探访巨龙的身体,热情地亲吻赤裸上身的年轻人。

每当分区板升起,广场上锣鼓齐鸣,爆发出阵阵欢呼声。由于挥动木板产生铁溅的技术略有变化,所以每次的场景都不同。只听见一片欢呼声中夹杂着优雅而专业的评语:“啊!女神撒花”、“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啊!”。 “星星真的很灿烂”!

虽然是春天最冷的时候,但感觉却像身处炎热的地方!瞧:在高温炉子的威力和滚烫的铁水的作用下,舀铁水、打铁花的师傅满头大汗。他不得不喘口气,立即换上新的继续表演。舞龙战士的手臂和后背,sm耳朵上涂着绿色的油,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汗珠从他们的脸上滚落下来。这里“火焰树银花”,节日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不知何时,当铁火花迸发出来时,东方突然出现了一轮明月(当地称凉风崖)。如今的她格外圆润,静静地热情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一年一度热闹欢乐的元宵节!

谢谢悟空邀请提问。虽然这是一个笨拙的回答,但却是真诚的,我真诚地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够欣赏。

(己亥年腊月十三完成,图片感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