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后的风俗习惯
古代把诸神齐聚的农历腊月称为腊月。因此,按照中国传统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节”。
《礼记·月令》记载:“皇帝来年祈天宗,伐社门庙,祭祀诸神。”祖先们啦,劳动农民安息了。”意思是:“啦,是打猎的意思,我们捕猎动物来祭祀祖先,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此可见,节日是古代祭祀祖先的习俗。 “腊八节”得以流传至今。腊八节除了古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佛教传说有关。传说有释迦牟尼在修行时因饥饿和寒冷晕倒,被一位放羊的姑娘用“奶粥”救起。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为了宣传这一盛事,佛教徒将这一天定为佛陀节。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要在这一天布施粥、弘扬佛法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送出来的粥叫“腊八粥”。
既然我们知道了“腊八节”的由来,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庆祝“腊八节”吧。
腊八节最著名的习俗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还有一个更加尊贵的名字——七宝五味粥。 (是不是瞬间有种想吃东西的冲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八,大街小巷,有僧尼三五人”。 ,组建团队进行reci念佛名号,用银、铜色的萨拉或好盆内,坐一尊金、铜或木的佛像,浸香,铺枝沐浴,列门说法。各大寺庙举行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给弟子,称为“腊八粥”。首都的每个人每天都在这样做。家里也用水果等食材煮粥。”可见,自宋代以来,腊八节对于佛教徒和民间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我国各地腊八粥的配制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以大米、豆类和干果为主,如:大米、小米、红豆、花生、红枣、莲子、桂圆、葡萄干、在我们南方的一些地方,还会添加腊肉、蔬菜等,人们一般在腊月初七就开始准备,淘米、摘豆、清洗果脯。然后在腊月初八清晨,用大火煮,慢火煮。腊八粥要几个小时才能煮好。
腊八粥煮好后,首先要祭拜神灵、祖先,祈求上苍保佑你来年平安富贵,然后就可以吃了它。吃腊八粥配上枣泥、豆沙、果脯等糕点时,家长会告诉孩子不要吃完,要留一些,这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过去,孩子们会被要求给穷人送粥,为家人做好事。有的地区还把腊八粥涂在门上、桌子上,以避灾辟邪。将其涂在果树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我国南方还有制作腊肉蜡酒的习俗,北方还有制作腊八蒜的习俗。
腊八节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他们购买年货、打扫卫生、拆包洗被褥、准备新衣服、加工食品等,直到春节的到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